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6页 |
·过敏原概述 | 第8-11页 |
·食品过敏原及产生原因 | 第8页 |
·食品过敏原研究现状 | 第8-9页 |
·食品过敏原检测方法 | 第9-10页 |
·食品过敏原研究前景 | 第10-11页 |
·免疫分析技术概述 | 第11-13页 |
·免疫分析基本理论 | 第11-12页 |
·免疫分析分类 | 第12页 |
·酶联免疫分析基本理论 | 第12-13页 |
·食品过敏原酶联免疫分析技术 | 第13-14页 |
·绿豆过敏原 | 第14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9页 |
·实验材料 | 第16-19页 |
·实验动物 | 第16页 |
·主要药品 | 第16-17页 |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仪器及材料 | 第17页 |
·待测样品 | 第17-18页 |
·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18-19页 |
·实验方法 | 第19-29页 |
·绿豆蛋白的制备和鉴定 | 第19-20页 |
·BALB/c小鼠致敏模型的建立 | 第20-22页 |
·兔抗绿豆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2-23页 |
·抗血清亲和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Sandwich ELISA)的建立 | 第24-25页 |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Indirect competition ELISA,icELISA)的建立 | 第25-26页 |
·两种免疫检测方法的对比 | 第26页 |
·抗体特异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性能指标评价 | 第27页 |
·热加工对过敏原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47页 |
·绿豆蛋白的制备和鉴定 | 第29-30页 |
·SDS-PAGE分析所得绿豆蛋白 | 第29页 |
·绿豆蛋白的定量 | 第29-30页 |
·BALB/c小鼠致敏模型的建立 | 第30-32页 |
·BALB/c小鼠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30-32页 |
·兔抗绿豆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2-33页 |
·兔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32页 |
·兔抗血清的纯化 | 第32-33页 |
·兔抗体浓度的确定 | 第33页 |
·抗血清亲和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法的建立 | 第34-37页 |
·捕获抗体包被量的选择 | 第34页 |
·封闭液种类的优化 | 第34-35页 |
·检测抗体稀释倍数的优化 | 第35-36页 |
·不同pH值和离子强度磷酸盐缓冲液的优化 | 第36页 |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6-37页 |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法的建立 | 第37-39页 |
·最适工作浓度的优化 | 第37-38页 |
·间接竞争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8-39页 |
·两种免疫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39页 |
·抗体的特异性 | 第39-41页 |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检测方法性能指标评价 | 第41-43页 |
·检测限与定量限 | 第41页 |
·准确度 | 第41页 |
·精密度 | 第41-43页 |
·稳定性 | 第43页 |
·热加工对过敏原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7页 |
·绿豆蛋白的干热加工 | 第44页 |
·绿豆粉的干热加工 | 第44-45页 |
·湿热加工 | 第45-47页 |
4 结论 | 第47-48页 |
5 展望 | 第48-49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8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