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本形成及特征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问题与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问题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目前国内外关于科普文本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以科普文本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 ·以科普读物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文献述评 | 第12-13页 |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5-22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文本的概念 | 第15页 |
| ·科普文本、科技文本、科学文本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解释学及科学解释学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 ·解释学的主要观点 | 第16-18页 |
| ·科学解释学的主要观点 | 第18-19页 |
| ·基于本文文本分析的说明 | 第19-20页 |
| ·波普尔的世界3理论 | 第20-22页 |
| 第3章 科普文本的形成及意义 | 第22-30页 |
| ·科普文本的形成过程 | 第22-23页 |
| ·科技文本的形成 | 第22页 |
| ·科普文本的形成 | 第22-23页 |
| ·科普文本形成的归宿——科普文本意义的生成 | 第23页 |
| ·科普文本的现实意义-普及科学 | 第23-26页 |
| ·科普文本根本属性是科学性 | 第23-24页 |
| ·科普文本现实意义的层次性呈现 | 第24-26页 |
| ·科普文本的实质意义-服务于人 | 第26-28页 |
| ·科普文本本质属性上的人文性 | 第26-27页 |
| ·科普文本形式上的人文性 | 第27-28页 |
| ·科普文本的意义是人文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 第28-30页 |
| 第4章 科普文本的解释学特性 | 第30-38页 |
| ·理解和解释是科普文本意义生成的关键 | 第30-37页 |
| ·在理解与解释的关系中理解科普文本 | 第30-32页 |
| ·科普文本自身具有解释学特性 | 第32-34页 |
| ·科普文本形成的前后暗含解释学特性 | 第34-37页 |
| ·科普文本的意义在“视域融合”下生成 | 第37-38页 |
| 第5章 当前我国科普文本的哲学反思 | 第38-43页 |
| ·科普文本转化上的限度 | 第38-39页 |
| ·并非所有的科技文本都要转化为科普文本 | 第38页 |
| ·并非所有的科技文本都能转化为科普文本 | 第38-39页 |
| ·科普活动本质内在的艰难性 | 第39-40页 |
| ·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的分离 | 第39页 |
| ·文本意图与公众意图的分离 | 第39-40页 |
| ·不同语境理解领会的个体性 | 第40页 |
| ·基于哲学分析上科普活动建设意见 | 第40-43页 |
| ·建立专业的科普文本创作队伍 | 第40-41页 |
| ·搭架专业的媒介平台 | 第41页 |
| ·搭建科普活动整体性框架 | 第41-4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3-45页 |
| ·科普文本形成科学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意义 | 第43页 |
| ·科普文本具有解释学特性 | 第43-44页 |
| ·科普活动具有自身艰巨性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