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对现代性的确证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问题提出 | 第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关于现代性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的体系研究 | 第11-13页 |
| ·文献评析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研究领域的创新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15-16页 |
| 第2章 现代性的内涵与外延 | 第16-21页 |
| ·现代性的内涵 | 第16-18页 |
| ·作为概念的现代性 | 第16-17页 |
| ·作为社会机理的现代性 | 第17页 |
| ·作为文化存在的现代性 | 第17-18页 |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 第18-21页 |
| ·后现代性的内涵 | 第18-19页 |
| ·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修正 | 第19-21页 |
| 第3章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观 | 第21-28页 |
| ·媒介技术含义界定 | 第21-22页 |
| ·媒介 | 第21-22页 |
| ·技术 | 第22页 |
|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观理论溯源 | 第22-24页 |
| ·麦克卢汉其人 | 第22-23页 |
| ·学术渊源 | 第23-24页 |
|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4-28页 |
| ·作为本体的媒介 | 第24-25页 |
| ·作为历史主导的媒介 | 第25页 |
| ·作为感知编码的媒介 | 第25-26页 |
| ·作为科学对象的媒介 | 第26-28页 |
| 第4章 麦氏媒介技术观对现代性的揭示 | 第28-35页 |
| ·创造现代社会的新尺度 | 第28-30页 |
| ·重构媒介文化中的“技术理性” | 第28-29页 |
| ·对价值共识的新引导 | 第29页 |
| ·实现可选择的现代性 | 第29-30页 |
| ·深化人的主体性解放 | 第30-32页 |
| ·重赋人的权利 | 第30-31页 |
| ·重塑现代社会的个人体验 | 第31-32页 |
| ·架构起现代社会的“拟态环境” | 第32-35页 |
| ·媒介技术主导的“拟态环境” | 第32-33页 |
| ·构建集体意识 | 第33页 |
| ·“拟态环境”中的认知麻木 | 第33-35页 |
| 第5章 媒介技术影响下现代性危机的当代视域 | 第35-40页 |
| ·媒介技术视角下反思现代性 | 第35-37页 |
| ·制造“单向度的人” | 第35-36页 |
| ·风险社会中的媒介信任危机 | 第36-37页 |
| ·媒介技术对中国现代性的隐喻功能 | 第37-40页 |
| ·中国媒介技术发展与现代化进程 | 第37-38页 |
| ·促使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多元发展 | 第38-4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40-42页 |
|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思想中蕴含现代性意蕴 | 第40页 |
| ·媒介技术引导现代性的多元化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