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冬小麦药隔形成初期冻胁迫的基因表达谱与蛋白质组学研究

致谢第1-5页
英文缩略表 English abbreviation第5-11页
中文摘要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8页
 1 植物冻害研究进展第12-17页
   ·近几年春季温度变化特点及历史冬小麦霜冻害第12-13页
   ·冻胁迫与冬小麦幼穗分化的关系第13-14页
   ·植物在冻胁迫下的生理反应机制第14-15页
     ·冻胁迫与活性氧第14-15页
     ·冻胁迫与抗氧化酶类第15页
     ·冻胁迫与抗氧化物质第15页
   ·植物在冻胁迫下的分子反应机制第15-17页
     ·抗冻蛋白与植物的抗冻性第16页
     ·后期胚胎发育丰富蛋白与植物的抗冻性第16-17页
     ·低温诱导转录因子与植物的抗冻性第17页
 2 非生物胁迫植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第17-19页
   ·转录组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第17页
   ·基因芯片技术概念及在植物中的应用第17-19页
     ·基因芯片的概念及特点第17-18页
     ·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第18-19页
       ·基因芯片技术在在植物中寻找特异性相关基因和新基因第18页
       ·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基因表达水平的检测第18页
       ·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非生物胁迫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3 非生物胁迫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第19-25页
   ·蛋白质组学的含义、研究内容及产生的科学背景第19-20页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相关技术第20-22页
     ·二维凝胶电泳与质谱联用第21页
     ·液质联仪(LC-MS/MS)第21-22页
     ·蛋白质芯片技术第22页
   ·非生物胁迫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第22-25页
     ·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因子在蛋白质组水平研究第22-25页
     ·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第25页
 4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5-28页
   ·研究背景第25-26页
   ·目的和意义第26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叶片响应冻胁迫生理变化第26-27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叶片响应冻胁迫的转录水平研究第27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叶片响应冻胁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第27页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植株表型及叶片生理变化研究第28-37页
 摘要第28页
 关键词第28页
 1 引言第28-29页
 2 材料和方法第29-31页
   ·材料和生长环境第29页
   ·显微观察小麦幼穗发育阶段第29页
   ·冻胁迫处理和取样第29-30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0-31页
     ·相对电导率测定第30页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第30页
     ·活性氧的测定第30页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第30-31页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测定第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药隔形成初期冻胁迫条件下5个普通小麦的相对电导率变化第31页
   ·冻胁迫持续时间的确定及冻害对冬小麦幼穗与叶片伤害的比较第31-34页
   ·药隔形成初期-5℃冻胁迫处理冬小麦植株叶片活性氧、MDA含量变化第34页
   ·药隔形成初期-5℃冻胁迫处理冬小麦植株叶片GSH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第34-3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35-37页
   ·春季同一小麦幼穗发育时期,冬小麦品种对冻胁迫的敏感性没有差异第35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后叶片比幼穗受冻较重第35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后叶片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及谷胱甘肽和游离脯氨酸显著上升第35-37页
第三章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叶片基因表达图谱分析第37-51页
 摘要第37页
 关键词第37页
 1 引言第37-3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材料和生长环境第38页
   ·显微观察小麦幼穗发育阶段第38页
   ·冻胁迫处理和取样第38页
   ·RNA提取和基因芯片程序第38页
   ·cDNA微阵列第38-39页
   ·芯片数据分析第39页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第39-4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0-45页
   ·药隔形成初期冻胁迫过程中冬小麦叶片基因表达图谱第40-44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植株冻胁迫过程中基因调控的验证第44-45页
 4 结论与讨论第45-51页
   ·在冻胁迫中不同调控超过8倍的基因功能分析第45-48页
     ·先前已知的冷相关蛋白第45-46页
     ·转录因子第46-47页
     ·信号转导蛋白第47页
     ·转运蛋白第47-48页
     ·代谢蛋白第48页
   ·和以往报道的芯片分析小麦冻锻炼(-3°C)和大麦春季冻胁迫(-3°C)的比较第48-51页
第四章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叶片蛋白质组学分析第51-76页
 摘要第51页
 关键词第51页
 1 引言第51-5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52-59页
   ·材料和生长环境第52页
   ·显微观察小麦幼穗发育阶段第52页
   ·冻胁迫处理和取样第52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2-59页
     ·叶片总蛋白的提取第52-53页
       ·三氯乙酸/丙酮沉淀法(TCA/acetone extraction)提取小麦叶片总蛋白第52页
       ·蛋白质干粉的裂解第52页
       ·蛋白质裂解液浓度测定第52-53页
     ·双向电泳第53-55页
       ·等电聚焦(IEF)电泳第53页
       ·IPG胶条的平衡第53-54页
       ·第二向SDS-PAGE电泳第54页
       ·蛋白点染色第54-55页
     ·胶的扫描和图象分析第55页
     ·蛋白质点的胶内酶解和质谱分析与数据检索第55-56页
       ·胶内酶解及Ziptip脱盐第55页
       ·质谱分析第55-56页
       ·数据库检索第56页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qRT-PCR)第56-59页
       ·植物总RNA的提取第56-57页
       ·PCR引物的设计第57-58页
       ·合成cDNA第58页
       ·荧光定量PCR第58-5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9-71页
   ·小麦叶片双向电泳体系的优化和建立第59-60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叶片总蛋白的蛋白质组学分析第60-68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叶片双向电泳图谱分析第60-62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分析与鉴定第62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质的功能分类第62-68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叶片响应蛋白丰度变化及mRNA水平基因表达第68-71页
 4 结语与讨论第71-76页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蛋白质组学分析第71-75页
     ·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第71-72页
     ·胁迫/防御/解毒相关蛋白第72-73页
     ·蛋白质代谢(翻译、加工和降解)和氨基酸代谢相关蛋白第73-74页
     ·光合作用蛋白第74页
     ·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能量途径相关蛋白第74-75页
     ·未命名和推测蛋白第75页
   ·冻胁迫响应蛋白在蛋白水平和 mRNA 水平表达比较第75-76页
第五章 药隔形成初期冬小麦冻胁迫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蛋白比较分析第76-80页
 摘要第76页
 关键词第76页
 1 引言第76页
 2 数据来源第7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6-77页
 4 结语与讨论第77-80页
   ·转录水平与蛋白水平不一致的原因第77-78页
   ·蛋白质组学和转录组学的优缺点第78页
   ·通过基因芯片与双向电泳获得的相同表达元件第78-80页
论文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下一步研究计划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7页
英文摘要第97-9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aBTF3基因在小麦中的克隆及其功能研究
下一篇:高温、干旱及其复合胁迫对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淀粉粒度分布和品质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