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4页 |
摘要 | 第14-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1 河南小麦生产现状与常见自然灾害防御 | 第17-20页 |
·河南小麦干旱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 第17页 |
·河南小麦冻害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 第17-18页 |
·植物抗旱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及其调控途径 | 第18-19页 |
·植物抗冻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植物抗冻相关基因研究进展及其调控途径 | 第20页 |
2 转录因子简介 | 第20-22页 |
·转录因子功能结构域 | 第21-22页 |
3 BTF3 转录因子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动物和微生物 BTF3 基因研究现状 | 第22页 |
·高等植物 BTF3 基因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4 VIGS 及其应用 | 第23-25页 |
·RNAi 及其作用机理 | 第23页 |
·VIGS 载体的发展 | 第23-24页 |
·VIGS 载体在植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VIGS 技术的优缺点 | 第25页 |
5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第二章 小麦 TaBTF3 基因的克隆与分子特性研究 | 第35-54页 |
摘要 | 第35-36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1 引言 | 第36-3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植物材料及其培养方法 | 第37页 |
·植物材料 | 第37页 |
·植物材料培养方法与胁迫诱导 | 第37页 |
·菌株与克隆载体 | 第37页 |
·工具酶和主要化学试剂 | 第37-38页 |
·培养基及溶液 | 第38页 |
·主要设备仪器 | 第38-39页 |
·基因全长 cDNA 序列和基因组 DNA 序列的克隆 | 第39-40页 |
·Total RNA 提取、纯化和检测 | 第39页 |
·Total RNA 提取 | 第39页 |
·PCR 鉴定 gDNA | 第39页 |
·RT-PCR 合成 cDNA 第一链 | 第39-40页 |
·Real-time PCR | 第40页 |
·小麦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0页 |
·引物序列 | 第40-41页 |
·RACE | 第41页 |
·PCR 产物的克隆、鉴定与转化 | 第41-43页 |
·PCR 反应 | 第41页 |
·电泳检测 PCR 产物 | 第41-42页 |
·PCR 产物或 DNA 片段纯化回收 | 第42页 |
·连接反应与转化 | 第42页 |
·质粒抽提 | 第42页 |
·重组克隆的筛选 | 第42-43页 |
·菌落/菌液 PCR 初步检测 | 第42页 |
·质粒 PCR 与测序鉴定 | 第42-43页 |
·TaBTF3 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TaBTF3 RACE 克隆结果与分析 | 第43-45页 |
·TaBTF3 ORF、DNA 序列全长的扩增与分析 | 第45-47页 |
·TaBTF3 同源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47-48页 |
·TaBTF3 组织表达特性及其诱导表达特性研究 | 第48-51页 |
4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小麦 TaBTF3 基因拷贝数鉴定与亚细胞定位 | 第54-66页 |
摘要 | 第54页 |
Abstract | 第54页 |
1 引言 | 第5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9页 |
·植物材料及其培养方法 | 第54-55页 |
·植物材料 | 第54页 |
·植物材料培养 | 第54-55页 |
·亚细胞定位主要材料、试剂和溶液 | 第55-56页 |
·载体和菌株 | 第55页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5-56页 |
·Southern 杂交主要材料、试剂和溶液 | 第56页 |
·主要试剂耗材 | 第56页 |
·主要溶液配制 | 第56页 |
·引物序列 | 第56-57页 |
·亚细胞定位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TaBTF3-pJIT163-hGFP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57页 |
·TaBTF3 基因 ORF 片段的克隆 | 第57页 |
·TaBTF3-pJIT163-hGFP 重组载体的构建、转化与筛选 | 第57页 |
·拟南芥原生质体的分离与转化 | 第57-58页 |
·Southern 杂交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杂交探针的制备、纯化 | 第58页 |
·地高辛标记杂交探针 | 第58页 |
·基因组 DNA 酶切 | 第58页 |
·转膜 | 第58页 |
·杂交 | 第58页 |
·洗膜与显影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4页 |
·TaBTF3 亚细胞定位结果与分析 | 第59-61页 |
·TaBTF3 亚细胞定位目的基因片段克隆结果 | 第59页 |
·TaBTF3-pJIT163-hGFP 重组载体构建结果与分析 | 第59-60页 |
·TaBTF3 亚细胞定位结果与分析 | 第60-61页 |
·TaBTF3 Southern 杂交结果与分析 | 第61-64页 |
·Southern 杂交探针序列信息及其扩增结果 | 第61-62页 |
·小麦基因组 DNA 检测结果 | 第62页 |
·地高辛标记探针结果 | 第62-63页 |
·小麦基因组 DNA 酶切结果检测 | 第63页 |
·Southern 杂交结果 | 第63-64页 |
4 讨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第四章 小麦BSMV-VIGS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66-84页 |
摘要 | 第66页 |
Abstract | 第66页 |
1 引言 | 第66-6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植物材料及其培养方法 | 第67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67页 |
·工具酶和主要化学试剂 | 第67页 |
·主要溶液 | 第67-68页 |
·引物序列 | 第68页 |
·建立 BSMV-VIGS 技术体系的方法 | 第68-71页 |
·TaPDS 引物设计要求 | 第68-69页 |
·构建 BSMV-TaPDS 重组载体 | 第69页 |
·TaPDS 目的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69页 |
·BSMV-γ: TaPDS 重组载体的构建、转化与筛选 | 第69页 |
·BSMV 载体相关质粒提取 | 第69页 |
·BSMV 载体线性化 | 第69页 |
·体外转录生产病毒 | 第69-70页 |
·小麦材料的准备与接种 | 第70-71页 |
·病毒接种混合液的制备 | 第70页 |
·小麦材料的准备与接种 | 第70-71页 |
·表型分析与转录本水平检测 | 第71页 |
·生理指标检测 | 第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80页 |
·TaPDS 目的基因片段克隆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BSMV 载体质粒提取结果检测 | 第72-73页 |
·BSMV-γ:GFP 质粒单酶切结果分析 | 第73页 |
·BSMV-γ: TaPDS 重组载体鉴定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BSMV-γ: TaPDS-JM109 菌液 PCR 检测结果 | 第73-74页 |
·BSMV-γ: TaPDS 阳性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74页 |
·BSMV 载体线性化结果与分析 | 第74-75页 |
·体外转录生产 BSMV 病毒产物检测结果 | 第75页 |
·病毒接种后的表型变化与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TaPDS 转录本水平表达量变化检测结果 | 第79页 |
·TaPDS-VIGS 植株 MDA 含量与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 | 第79页 |
·TaPDS-VIGS 成功率统计结果 | 第79-80页 |
4 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五章 小麦 TaBTF3-VIGS 植株的获得与鉴定 | 第84-97页 |
摘要 | 第84页 |
Abstract | 第84页 |
1 引言 | 第84-8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7页 |
·植物材料及其培养方法 | 第85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85页 |
·工具酶和主要化学试剂 | 第85页 |
·主要溶液 | 第85页 |
·引物序列 | 第85页 |
·TaBTF3-VIGS 植株的构建 | 第85-87页 |
·TaBTF3 引物设计 | 第85页 |
·构建 BSMV-TaBTF3 重组载体 | 第85-86页 |
·TaBTF3 目的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85页 |
·BSMV-γ: TaBTF3 重组载体的构建、转化与筛选 | 第85-86页 |
·BSMV 载体相关质粒提取 | 第86页 |
·BSMV 载体线性化 | 第86页 |
·体外转录生产病毒 | 第86页 |
·小麦材料的准备与接种 | 第86页 |
·表型观察与转录本水平检测 | 第86页 |
·表型观察 | 第86页 |
·转录本水平检测 | 第86页 |
·生理指标检测 | 第86-87页 |
·生物量积累检测 | 第86-87页 |
·激光共聚焦扫描(confocal)检测 H2O2含量 | 第8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7-95页 |
·TaBTF3 目的基因片段克隆结果分析 | 第87页 |
·BSMV-γ: TaBTF3 重组载体鉴定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BSMV-γ: TaBTF3-JM109 菌液 PCR 检测结果 | 第87-88页 |
·BSMV-γ: TaBTF3 阳性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88页 |
·BSMV-γ: TaBTF3 载体线性化结果与分析 | 第88-89页 |
·体外转录生产 BSMV 病毒产物检测结果 | 第89页 |
·病毒接种后的表型观察记录结果分析 | 第89-90页 |
·TaBTF3 转录本水平表达量变化检测结果 | 第90-92页 |
·BSMV-GFP 植株 GFP 表达检测结果 | 第92页 |
·TaBTF3-VIGS 植株 MDA 含量与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 | 第92页 |
·H_2O2_含量检测 | 第92-93页 |
·生物量积累比较 | 第93-95页 |
4 讨论 | 第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六章 TaBTF3 沉默对线粒体、叶绿体和叶肉细胞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7-103页 |
摘要 | 第97页 |
Abstract | 第97页 |
1 引言 | 第9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7-99页 |
·植物材料及其培养方法 | 第97-98页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98页 |
·主要溶液 | 第98页 |
·荧光定量 PCR | 第98页 |
·Total RNA 提取 | 第98页 |
·合成 cDNA 第一链 | 第98页 |
·Real-time PCR 反应 | 第98页 |
·引物序列 | 第98-99页 |
·主要实验用具 | 第99页 |
·主要设备仪器 | 第99页 |
·石蜡切片方法步骤 | 第9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9-101页 |
·叶绿体、线粒体相关基因定量 PCR 检测结果 | 第99-100页 |
·BSMV-VIGS 植株叶片显微观察结果 | 第100-101页 |
4 讨论 | 第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TaBTF3沉默降低小麦植株非生物胁迫耐受性 | 第103-115页 |
摘要 | 第103页 |
Abstract | 第103页 |
1 引言 | 第103-10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7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方法 | 第104页 |
·方法 | 第104-107页 |
·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脯氨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104页 |
·样品中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104-105页 |
·相对电导率测定 | 第105页 |
·实验步骤 | 第105页 |
·离体叶片失水率、相对含水量测定方法 | 第105页 |
·逆境胁迫处理方法 | 第105-106页 |
·自然失水干旱胁迫处理 | 第105-106页 |
·冻害胁迫处理 | 第106页 |
·逆境相关基因荧光定量 PCR 检测 | 第106-107页 |
·定量 PCR 实验方法 | 第106页 |
·引物序列 | 第106-10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2页 |
·逆境相关基因定量 PCR 检测结果 | 第107页 |
·冻害处理过程中游离脯氨酸含量与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 | 第107-108页 |
·TaBTF3-VIGS 植株冻害胁迫耐受性检测结果 | 第108-109页 |
·离体叶片相对含水量与失水率测定结果 | 第109-110页 |
·TaBTF3-VIGS 植株干旱胁迫耐受性检测结果 | 第110-112页 |
4 讨论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1 主要结论 | 第115页 |
·本文首次从小麦中克隆到 BTF3 类转录因子基因 TaBTF3 | 第115页 |
·成功建立了系统性、稳定沉默的 BSMV-VIGS 技术体系 | 第115页 |
·沉默 TaBTF3 影响线粒体、叶绿体和叶肉细胞的生长发育 | 第115页 |
·沉默 TaBTF3 降低了小麦植株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能力 | 第115页 |
2 主要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3 后续工作 | 第116-117页 |
附注:已发表论文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