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一、研究概述 | 第11-25页 |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研究相关理论与背景 | 第13-15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三)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6-17页 |
2. 行动研究法 | 第17页 |
3. 个案研究法 | 第17页 |
(五) 小学低年级古诗支架式教学的文献研究 | 第17-25页 |
1. 支架式教学及其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 支架式教学及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第20-21页 |
3.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分析 | 第21-22页 |
4. 支架式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第22-23页 |
5. 对开展“小学低年级古诗支架式教学——以沪教版教材为例”研究的思考 | 第23-25页 |
二、沪教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现状研究 | 第25-34页 |
(一) 沪教版教材中小学低年级古诗的分析 | 第25-27页 |
1. 咏物诗 | 第25页 |
2. 写景诗 | 第25-26页 |
3. 即事感怀诗 | 第26-27页 |
4. 边塞诗 | 第27页 |
(二) 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27-30页 |
1. 将古诗作为识字教学的载体 | 第27-28页 |
2. 遵循单一的教学模式 | 第28-29页 |
3. 唯教参是从 | 第29页 |
4. 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 第29-30页 |
(三) 学生学习古诗现状分析 | 第30-33页 |
1. 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 第30-31页 |
2. 学生对已学古诗的掌握程度 | 第31-32页 |
3. 学生学习古诗的方式偏好 | 第32-33页 |
(四) 对沪教版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现状的思考 | 第33-34页 |
三、沪教版教材中小学低年级古诗支架式教学的设计 | 第34-58页 |
(一) 古诗的支架式教学设计的依据 | 第34-39页 |
1. 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 | 第34-35页 |
2. 上海市小学低年级古诗的教学要求 | 第35-36页 |
3. 沪教版教材中小学低年级古诗篇目的调整与选择 | 第36-39页 |
(二) 古诗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类型及其功能 | 第39-44页 |
1. 画面支架 | 第39-40页 |
2. 诗意支架 | 第40页 |
3. 情感支架 | 第40-41页 |
4. 表达支架 | 第41-42页 |
5. 范例式支架 | 第42-43页 |
6. 背景支架 | 第43页 |
7. 问题式支架 | 第43-44页 |
(三) 基于支架式教学环节的不同题材的古诗教学设计 | 第44-58页 |
1. 咏物类古诗的支架式教学设计 | 第44-48页 |
2. 写景类古诗的支架式教学设计 | 第48-51页 |
3. 即事感怀类古诗的支架式教学设计 | 第51-54页 |
4. 边塞类古诗的支架式教学设计 | 第54-58页 |
四、古诗的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案例与改进 | 第58-78页 |
(一) 古诗的支架式教学案例的尝试与改进 | 第58-70页 |
1. 《所见》的支架式教学案例的尝试与改进 | 第58-62页 |
2. 《游园不值》的支架式教学案例的尝试与改进 | 第62-66页 |
3. 《前出塞(其六)》的支架式教学案例的尝试与改进 | 第66-68页 |
4. 《画鸡》的支架式教学案例的尝试与改进 | 第68-70页 |
(二) 古诗的支架式教学的建议 | 第70-78页 |
1. 课前准备 | 第70-74页 |
2. 课堂教学 | 第74-76页 |
3. 课后反思 | 第76-78页 |
五、研究分析与研究展望 | 第78-80页 |
(一) 研究分析 | 第78-79页 |
(二)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结束语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