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 | 第8-12页 |
·iPS 产生背景 | 第8页 |
·iPS 相关因子 | 第8-10页 |
·诱导 iPS 方法 | 第10-11页 |
·iPS 临床应用 | 第11-12页 |
·iPS 存在问题 | 第12页 |
·细胞穿膜肽 | 第12-14页 |
·细胞穿膜肽概念 | 第12-13页 |
·HIV TAT | 第13页 |
·TAT 介导大分子进入细胞的机制 | 第13页 |
·影响 TAT 转导效率因素 | 第13-14页 |
·表达系统的选择 | 第14-15页 |
·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iPS 相关转录因子的构建及表达 | 第16-33页 |
·材料 | 第16-18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16页 |
·引物 | 第16-17页 |
·工具酶及试剂盒 | 第17页 |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第17页 |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17-18页 |
·方法 | 第18-22页 |
·表达图谱设计说明 | 第18页 |
·His-PSP-TAT-Oct4/Sox2/klf4 基因的扩增 | 第18-19页 |
·His-PSP-TAT-c-Myc/Nanog 基因重叠 PCR 扩增 | 第19页 |
·His-PSP-TAT-Oct4/Sox2/klf4/c-Myc/Nanog PCR 产物及 pET28a 双酶切胶回收 | 第19-20页 |
·表达载体 pET28a-His-PSP-TAT-Oct4/Sox2/klf4/c-Myc/Nanog 构建 | 第20页 |
·重组质粒转化 | 第20页 |
·重组菌菌液 PCR 验证 | 第20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20-21页 |
·重组质粒双酶切及测序验证 | 第21页 |
·重组菌诱导表达 | 第21页 |
·菌体破碎 | 第21-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32页 |
·His-PSP-TAT-Oct4/Sox2/Klf4 PCR 扩增 | 第22-23页 |
·His-PSP-TAT-c-Myc/Nanog 重叠 PCR 扩增 | 第23-24页 |
·重组质粒 pET28a-His-PSP-TAT-Oct4 的构建及表达 | 第24-26页 |
·重组质粒 pET28a-His-PSP-TAT-Sox2 的构建及表达 | 第26-27页 |
·重组质粒 pET28a-His-PSP-TAT-Klf4 的构建及表达 | 第27-29页 |
·重组质粒 pET28a-His-PSP-TAT-c-Myc 的构建及表达 | 第29-30页 |
·重组质粒 pET28a-His-PSP-TAT-Nanog 的构建及表达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iPS 相关转录因子的纯化及复性 | 第33-40页 |
·材料 | 第33-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3页 |
·主要溶液 | 第33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33-34页 |
·方法 | 第34-35页 |
·包涵体洗涤及变性处理 | 第34页 |
·镍柱的再生 | 第34页 |
·蛋白的纯化 | 第34-35页 |
·Bradford 蛋白浓度测定 | 第35页 |
·蛋白复性 | 第35页 |
·蛋白浓缩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His-PSP-TAT-Oct4 蛋白纯化 | 第35-36页 |
·His-PSP-TAT-Sox2 蛋白纯化 | 第36页 |
·His-PSP-TAT-Klf4 蛋白纯化 | 第36-37页 |
·His-PSP-TAT-c-Myc 蛋白纯化 | 第37页 |
·His-PSP-TAT-Nanog 蛋白纯化 | 第37-38页 |
·尿素梯度透析法复性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TAT 介导 iPS 相关转录因子穿透细胞能力评价 | 第40-46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细胞株及蛋白样品 | 第40页 |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 | 第40-41页 |
·方法 | 第41-43页 |
·细胞培养 | 第41页 |
·细胞传代 | 第41页 |
·细胞计数 | 第41页 |
·细胞冻存与复苏 | 第41-42页 |
·细胞免疫荧光分析 | 第42页 |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5页 |
·TAT 介导 iPS 相关转录因子穿膜能力 | 第43页 |
·TAT 介导各个蛋白最佳浓度摸索 | 第43-44页 |
·iPS 相关转录因子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