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的创新 | 第11-13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 第13页 |
三、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中西民生概念及其异同辨析 | 第14-23页 |
一、我国社会建设意蕴中的民生概念 | 第14-16页 |
(一) 社会建设 | 第14-15页 |
(二) 社会建设与民生问题 | 第15-16页 |
二、西欧福利国家意蕴中的民生概念 | 第16-19页 |
(一) 当代西欧民生相关概念的形成 | 第16-18页 |
(二) 当代西欧民生相关制度形成的基础 | 第18-19页 |
三、中西民生理论的交汇领域 | 第19-22页 |
(一) 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公共资金 | 第20页 |
(二) 体现了对弱者的关怀与保护 | 第20-21页 |
(三) 积极努力解决发展型民生问题 | 第21-22页 |
注释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战后西欧民生理论述要 | 第23-32页 |
一、西欧传统左派的民生理论 | 第23-26页 |
(一) 国家干预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 | 第23页 |
(二) 机会均等、充分就业的社会政策 | 第23-24页 |
(三) 收入均等化与高福利分配政策 | 第24-26页 |
二、西欧传统右派的反思与匡正 | 第26-28页 |
(一) 反对过度的国家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 | 第26页 |
(二) 反对普遍福利模式,强调企业供给的作用 | 第26-27页 |
(三) 反对过高福利,强调提高社会竞争力 | 第27-28页 |
三、综合左右的“第三条道路”的民生理论 | 第28-31页 |
(一) 由被动型民生政策转向主动型福利民生政策 | 第28-29页 |
(二) 福利制度由个人权利型向责任型转变 | 第29-30页 |
(三) 改革民生政策,注重福利的多元化 | 第30-31页 |
注释 | 第31-32页 |
第四章 西欧当代民生理论的本质及其局限性 | 第32-39页 |
一、当代西欧民生理论的实质 | 第32-33页 |
(一) 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缓解阶级矛盾 | 第32页 |
(二) 取悦主流选民,争取上台执政 | 第32-33页 |
二、西欧当代民生理论的局限性 | 第33-38页 |
(一) 公平与效率失衡 | 第33-34页 |
(二) 福利开支与经济衰退恶性循环 | 第34-36页 |
(三) 高福利催生“福利危机” | 第36-38页 |
注释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当代西欧民生理论的价值与启示 | 第39-50页 |
一、当代西欧民生理论的价值 | 第39-42页 |
(一) 以人的权利和需求为取向,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 | 第39-40页 |
(二) 民生政策法律化、制度化,有利于民生政策的践行 | 第40页 |
(三) 政府主导、非政府间合作,有利于民生政策的推广 | 第40-41页 |
(四) 福利经济制度的发展和成熟,有利于民生政策的巩固 | 第41-42页 |
二、当代西欧民生理论的启示 | 第42-49页 |
(一) 经济发展必须使人民群众直接受益 | 第42-44页 |
(二) 共同富裕中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 第44页 |
(三) 重新审视政府在民生政策中的主导角色 | 第44-47页 |
(四) 加强有关民生制度的法制建设 | 第47-48页 |
(五) 将公民个人权利观念同责任观念相结合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