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数据通信论文--图像通信、多媒体通信论文--图像编码论文

基于嵌入式Linux的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

致谢第1-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2页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5页
   ·图像压缩技术研究现状第15-20页
     ·图像压缩算法研究概述第15-18页
     ·视频编解码的实现技术第18-20页
   ·嵌入式实时视频编解码系统的技术难点第20页
   ·本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第20-22页
第二章 H.264/AVC 标准中的关键技术研究第22-33页
   ·H.264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第22页
   ·H.264 的分层模型第22-25页
     ·H.264 的视频编码层 VCL第23页
     ·H.264 的网络抽象层 NAL第23-25页
   ·H.264/AVC 编码技术第25-30页
     ·帧内编码第25-26页
     ·帧间编码第26-27页
     ·变换编码与量化第27-28页
     ·熵编码第28-29页
     ·环路滤波器第29-30页
     ·H.264 编解码流程第30页
   ·档次和级别第30-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嵌入式编解码平台搭建第33-58页
   ·硬件平台第33-40页
     ·Codec 内部资源第34-36页
     ·SOC 外围接口设计第36-39页
     ·MG3500 启动配置第39页
     ·视频编解码硬件实物第39-40页
   ·MG3500 软件平台搭建第40-57页
     ·Linux 移植第40-50页
       ·交叉工具链的建立第40-42页
       ·Bootloader 的移植第42-43页
       ·Linux 内核移植第43-44页
       ·根文件系统移植第44-47页
       ·系统烧写第47-50页
     ·软件开发平台搭建第50-55页
       ·H.264 Codec 控制驱动第50-54页
       ·外围相关软件及驱动第54-55页
     ·Linux 系统的启动分析第55-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实时数字高清编解码系统第58-86页
   ·系统技术方案第58-59页
   ·高清图像采集系统第59-62页
     ·原始图像采集第59-60页
     ·ITU BT.1120 流的转换第60-62页
   ·H.264 编码过程第62-69页
     ·图像预处理第63-64页
     ·编码处理模块第64-65页
     ·字符叠加模块第65-66页
     ·视频的存储和网络传输模块第66-68页
     ·JPEG 编码模块第68-69页
   ·实时编解码中的系统优化第69-80页
     ·低时延下的编码优化算法第69-74页
       ·QP 调整第70-71页
       ·编码模型优化第71页
       ·传输码率设置第71-72页
       ·时延设置第72-73页
       ·时延与 I 帧控制第73-74页
       ·编码时延分析第74页
     ·视频流封装格式第74-76页
     ·网络传输优化第76-80页
   ·解码设计第80-83页
     ·H.264 视频解码第80-82页
     ·视频显示接口设计第82-83页
   ·实验分析及工程应用第83-85页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五章 低带宽下的视频通信技术研究第86-108页
   ·系统平台架构第86-89页
     ·音视频输入设计第87-88页
     ·音视频的输出设计第88-89页
   ·系统优化设计第89-105页
     ·低码率的编码控制第89-92页
     ·QBOX 和 TS 流的实时转换第92-98页
       ·TS 流格式分析第93-96页
       ·流媒体转换过程第96-98页
     ·网络传输优化第98-102页
     ·数据纠错第102-105页
       ·数据差错控制第102-103页
       ·FEC 纠错过程第103-105页
   ·实验分析及工程应用第105-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 H.264 码流的实时 PCM 编码研究第108-117页
   ·系统平台架构第108-110页
   ·MG3500 编码系统设计第110-112页
   ·PCM 编码的 FPGA 设计第112-115页
   ·解码设计及验证第115-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17-120页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第117-118页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18-119页
   ·后续工作展望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5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rF浸没光刻双工件台运动模型研究
下一篇:基于NAND Flash的嵌入式图像记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