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论文的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 第17页 |
·多元主体概念及构成 | 第17-18页 |
·互动及互动关系的概念 | 第18页 |
·论文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治理理论 | 第18-19页 |
·治理的涵义 | 第18页 |
·治理理论的思想 | 第18-19页 |
·危机管理理论 | 第19-20页 |
·危机的概念 | 第19页 |
·危机管理的基本思想 | 第19-20页 |
·多中心理论 | 第20-21页 |
·多中心的内涵 | 第20页 |
·多中心理论的基本思想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多元主体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1-25页 |
·多元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各主体间信息资源不畅通 | 第21页 |
·多元互动法律不明 | 第21-22页 |
·参与主体互动的意识薄弱能力不足 | 第22页 |
·原因分析 | 第22-25页 |
·政府缺乏危机素养和风险意识 | 第22-23页 |
·“大政府,小社会”模式的弊端 | 第23页 |
·法制建设滞后 | 第23-25页 |
第四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多元主体互动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25-31页 |
·多元互动的必然性分析 | 第25-28页 |
·“单中心”危机管理机制的局限性 | 第25-26页 |
·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导致政府难以监督控制 | 第25页 |
·政府体制僵化反应迟钝 | 第25-26页 |
·多元互动的优势 | 第26-28页 |
·弥补信息单向传递缺陷 | 第26-27页 |
·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协同治理 | 第27-28页 |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多元互动的可行性分析 | 第28-31页 |
·互联网为多元互动提供了快捷高效的互动平台 | 第28页 |
·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多元参与的程度日益加深 | 第28-29页 |
·政府组织的决心为多元参与互动创造了条件 | 第29-31页 |
第五章 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多元主体互动的职责分析 | 第31-41页 |
·政府组织的职责分析 | 第31-35页 |
·政府组织的内涵 | 第31页 |
·政府组织应尽之责 | 第31-35页 |
·第三部门的职责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部门的定义 | 第35页 |
·第三部门的应尽之责 | 第35-36页 |
·媒体组织的职责分析 | 第36-38页 |
·媒体组织的涵义 | 第36页 |
·媒体的应尽之责 | 第36-38页 |
·企业组织的社会责任 | 第38-39页 |
·企业的涵义 | 第38页 |
·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38-39页 |
·社会公众的责任 | 第39-41页 |
·公众的涵义 | 第39页 |
·社会公众的应有之义 | 第39-41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多元主体互动关系的对策 | 第41-49页 |
·加强多元主体间信息沟通交流 | 第41-42页 |
·注重政府与其他主体的沟通 | 第41页 |
·建立健全信息沟通系统 | 第41-42页 |
·完善多元互动的法律法规 | 第42-43页 |
·完善法律保障制度 | 第42-43页 |
·健全法律监督制度 | 第43页 |
·培养和提升多元主体参与互动的能力 | 第43-44页 |
·加强多元主体参与互动的意识 | 第43-44页 |
·提升多元主体参与互动的能力 | 第44页 |
·完善多元主体间的互动关系 | 第44-49页 |
·事前——预警防范阶段 | 第45-46页 |
·事中——控制应对阶段 | 第46-48页 |
·事后——恢复问责阶段 | 第48-4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