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13页 |
| 摘要 | 第13-15页 |
| Abstract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34页 |
| ·光合、碳同化及同化产物分配 | 第17-18页 |
| ·光合作用及同化产物分配 | 第17-18页 |
| ·碳在植株体中的作用 | 第18页 |
| ·碳代谢相关因子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 ·叶绿素含量 | 第19页 |
| ·可溶性糖含量 | 第19-21页 |
|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 | 第21-22页 |
| ·果糖1,6-二磷酸酯酶 | 第22-23页 |
| ·蔗糖合成酶 | 第23页 |
| ·蔗糖磷酸合成酶 | 第23-24页 |
| ·水稻碳代谢研究进展 | 第24-28页 |
| ·水稻的碳代谢特性 | 第24-26页 |
| ·水稻的固碳释氧作用 | 第26-27页 |
| ·水稻黄叶突变体的碳代谢研究进展 | 第27页 |
| ·转Bt水稻的碳代谢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关联分析 | 第28-32页 |
| ·关联分析的原理及方法 | 第28-30页 |
| ·关联分析在水稻中应用进展 | 第30-32页 |
|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 第32-34页 |
| ·不同水稻品种固碳能力的差异 | 第32页 |
| ·水稻黄叶突变体黄玉B的碳代谢特性 | 第32页 |
| ·转Bt基因水稻的碳代谢特性 | 第32-33页 |
| ·碳代谢相关指标的关联分析 | 第33-34页 |
| 第二章 不同水稻品种固碳能力的差异 | 第34-45页 |
|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试验设计与取样处理 | 第35页 |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5页 |
| ·RuBP羧化酶活性测定 | 第35页 |
|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第35页 |
| ·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测定 | 第35-36页 |
| ·干物质及有机碳积累量的测定 | 第36页 |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 ·不同水稻品种单株有机碳积累量与释氧量的差异 | 第36-37页 |
| ·不同发育时期有机碳积累量与释氧量的变化 | 第37-39页 |
| ·有机碳在各器官中的分配 | 第39-40页 |
| ·恢复系、保持系与常规品种的碳代谢特性 | 第40-42页 |
| ·固碳释氧特性 | 第40页 |
| ·色素含量 | 第40-41页 |
| ·碳同化与转运相关酶活性变化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44页 |
| ·水稻固碳作用的评估 | 第42-43页 |
| ·高固碳水稻品种的筛选 | 第43页 |
| ·三类不同水稻材料间固碳能力的差异与成因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水稻黄叶突变体黄玉B的碳代谢特性 | 第45-52页 |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5-46页 |
| ·试验设计与取样处理 | 第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 ·叶绿素含量含量的差异 | 第46页 |
| ·RuBPCase和FBPase活性的差异 | 第46-47页 |
| ·SS和SPS活性的差异 | 第47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 | 第47-48页 |
| ·干重和有机碳积累量的差异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黄玉B光合色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49-50页 |
| ·黄玉B与龙特甫B糖代谢与有机碳积累的差异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转Bt基因水稻的碳代谢特性 | 第52-62页 |
| ·试验材料 | 第52-54页 |
|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54-55页 |
| ·试验设计与取样处理 | 第54-55页 |
| ·试验方法 | 第5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 ·转Bt基因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 ·转Bt基因对水稻叶片RuBPCase活性的影响 | 第56页 |
| ·转Bt基因对水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 ·转Bt基因对叶片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影响 | 第57-58页 |
| ·转Bt基因对单株干重及有机碳积累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 ·讨论 | 第59-61页 |
| ·转Bt基因对叶绿素含量和RuBPCase活性的影响 | 第59页 |
| ·转Bt基因对糖代谢和产物积累的影响 | 第59-60页 |
| ·Bt水稻表型与碳代谢特性变化的关系与原因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碳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62-85页 |
| ·试验材料 | 第62-63页 |
|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63-67页 |
| ·SSR分子标记检测 | 第63-65页 |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5页 |
| ·PCR反应体系及产物检测 | 第65-66页 |
| ·分子标记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 第66页 |
| ·碳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66页 |
| ·群体结构分析及关联分析 | 第66-6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7-81页 |
| ·碳代谢相关生理性状 | 第67-72页 |
| ·分子标记概述 | 第72页 |
| ·群体结构分析 | 第72-74页 |
| ·关联分析结果 | 第74-81页 |
| ·色素含量 | 第74-75页 |
| ·可溶性糖含量 | 第75-76页 |
| ·蔗糖合成酶与蔗糖磷酸合成酶 | 第76-77页 |
| ·RuBPCase和FBPase | 第77页 |
| ·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关联分析 | 第77-79页 |
| ·各器官有机碳积累量关联分析 | 第79-81页 |
| ·讨论 | 第81-84页 |
| ·叶绿素含量关联标记 | 第81-82页 |
| ·可溶性糖含量关联标记 | 第82-83页 |
| ·关键酶活性关联标记 | 第83页 |
| ·有机碳含量关联标记 | 第83-84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 作者简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