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27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一)已有的研究成果 | 第17-18页 |
(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19页 |
三、研究的难点、重点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一)研究的难点与重点 | 第19页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第20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三)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 第20-21页 |
(四)实证研究法 | 第21页 |
五、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六、基本概念界定 | 第22-27页 |
(一)中国农民 | 第22-25页 |
(二)阶级与阶层 | 第25-27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农民 | 第27-4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传统农民的认识 | 第27-33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农民的认识 | 第27-30页 |
二、列宁、斯大林对传统农民的认识 | 第30-32页 |
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农民的认识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社会生活 | 第33-38页 |
一、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生产状况 | 第33-34页 |
二、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的乡土生活 | 第34-36页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 | 第36-38页 |
第三节 中国传统社会中农民的典型社会心理 | 第38-42页 |
一、小农意识及其产生 | 第38-39页 |
二、小农意识的具体表现 | 第39-42页 |
第二章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农民 | 第42-67页 |
第一节 传统中的嬗变——中国农民(1949-1956 年) | 第42-52页 |
一、农民的生产生活 | 第43-46页 |
二、农民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 | 第46-48页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 | 第48-50页 |
四、农民的社会心理 | 第50-52页 |
第二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中国农民(1957-1965 年) | 第52-60页 |
一、集体化的生产生活 | 第52-54页 |
二、逐渐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与日趋凝固的社会流动 | 第54-56页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 | 第56-58页 |
四、农民的社会心理 | 第58-60页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民(1966-1977 年) | 第60-67页 |
一、“革命化”的生产生活 | 第60-61页 |
二、僵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与非常态的社会流动 | 第61-63页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 | 第63-64页 |
四、“革命化”的社会心理 | 第64-67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民 | 第67-104页 |
第一节 “自主性萌发” 的中国农民(1978-1992 年) | 第67-77页 |
一、家庭生产的复归和基本温饱生活的到来 | 第68-69页 |
二、逐步松动的社会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 | 第69-73页 |
三、农民社会地位的理性复归 | 第73-75页 |
四、农民自主性社会心理的萌生 | 第75-77页 |
第二节 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农民(1993-2002 年) | 第77-85页 |
一、市场化进程中的生产生活 | 第77-78页 |
二、分化中的农民阶层结构与更加开放的社会流动 | 第78-81页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 | 第81-83页 |
四、日益现代化的社会心理 | 第83-85页 |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中国农民(2003 年至今) | 第85-96页 |
一、农民的生产生活 | 第86-87页 |
二、农民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化与社会流动性的减弱 | 第87-93页 |
三、农民的社会地位 | 第93-94页 |
四、农民社会心理中传统与现代的激荡 | 第94-96页 |
第四节 当前我国农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6-104页 |
一、农民阶层固化与低水平的重复流动 | 第96-98页 |
二、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空心化严重 | 第98-100页 |
三、农村大量留守人员生活状况堪忧 | 第100-101页 |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 第101-104页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演变的原因与特征 | 第104-120页 |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演变的原因 | 第104-111页 |
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民变迁的根本动因 | 第104-106页 |
二、所有制结构变化是农民历史性演变的前提条件 | 第106-108页 |
三、社会政策的变化是农民演变的外在驱动力 | 第108-110页 |
四、现代性社会心理的生成是农民演变的社会文化因素 | 第110-111页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演变的特征 | 第111-120页 |
一、从生产生活状况看,农民由生产型向生产消费型过渡 | 第111-112页 |
二、从阶层结构看,农民正由封闭走向开放 | 第112-114页 |
三、从社会地位看,农民正由依附性主体向自主性主体过渡 | 第114-115页 |
四、从社会心理看,正在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变迁 | 第115-120页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农民的发展趋势 | 第120-14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民发展趋势的认识 | 第120-125页 |
一、农民的历史命运:在现代化过程中趋于消亡或终结 | 第121-123页 |
二、农民的生存空间: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 | 第123-125页 |
第二节 西方学者对城乡发展及农民发展趋势的研究 | 第125-130页 |
一、霍华德:城乡空间布局——从田园城市到社会城市 | 第125-127页 |
二、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 第127-128页 |
三、孟德拉斯:传统农民的终结与现代农民的生成 | 第128-130页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农民的发展趋势 | 第130-144页 |
一、农民的职业化 | 第131-135页 |
二、农民的知识化 | 第135-138页 |
三、农民的市民化 | 第138-139页 |
四、农民的中产化 | 第139-141页 |
五、农民的公民化 | 第141-144页 |
第六章 实现中国农民现代化的路径 | 第144-163页 |
第一节 实现农民现代化的国际经验 | 第144-148页 |
一、美国:家庭农场式经营 | 第144-145页 |
二、日本:通过农协提高农民市场竞争力 | 第145-146页 |
三、韩国:通过新村运动改造农民 | 第146-148页 |
第二节 农民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公民 | 第148-151页 |
一、现代公民的内涵 | 第148-149页 |
二、现代公民权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 第149-151页 |
第三节 推进农民现代化的路径 | 第151-163页 |
一、农业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 第151-152页 |
二、农村现代化是农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 第152-154页 |
三、城乡一体化的制度环境是农民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 第154-157页 |
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民现代化的核心 | 第157-163页 |
结语 中国农民的未来:现代公民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8页 |
致谢 | 第178-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