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50页 |
第一章 荒漠拟步甲昆虫的饲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14-27页 |
1 荒漠拟步甲昆虫的饲养方法 | 第14-17页 |
·饲养基质 | 第14页 |
·饲养器具 | 第14-15页 |
·饲料 | 第15-16页 |
·饲养环境 | 第16-17页 |
·饲养操作及管理 | 第17页 |
2 拟步甲昆虫生物学特性 | 第17-22页 |
·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 第17-22页 |
·发育历期 | 第22页 |
·生活史 | 第22页 |
3 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第二章 鞘翅目成虫的雌雄鉴别的研究进展 | 第27-36页 |
1 头部鉴别法 | 第27-28页 |
·突起物 | 第27页 |
·触角 | 第27-28页 |
·口器 | 第28页 |
2 胸部鉴别法 | 第28-30页 |
·前胸背板 | 第28-29页 |
·胸部腹面 | 第29页 |
·足 | 第29-30页 |
·鞘翅 | 第30页 |
3 腹部鉴别法 | 第30-32页 |
·腹节数量 | 第30-31页 |
·腹节节间膜 | 第31页 |
·腹节形状 | 第31-32页 |
·外生殖器鉴定法 | 第32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6页 |
第三章 抗冻蛋白的生物学、分类及其表达纯化的研究进展 | 第36-50页 |
1 抗冻蛋白的生物学特性 | 第36-39页 |
·抗冻蛋白的热滞活性 | 第36页 |
·抗冻蛋白的冰晶形态修饰活性 | 第36-39页 |
2 抗冻蛋白的分类 | 第39-41页 |
3 抗冻蛋白生物学特性的表征方法 | 第41-42页 |
·热滞活性的表征方法 | 第41-42页 |
·修饰冰晶形态活性的表征方法 | 第42页 |
·抑制冰晶重结晶特性的表征方法 | 第42页 |
4 抗冻蛋白的基因工程表达和纯化 | 第42-44页 |
·抗冻蛋白的原核表达 | 第43页 |
·抗冻蛋白的真核表达 | 第43页 |
·抗冻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43-44页 |
5 问题和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第二部分 实验与结果 | 第50-126页 |
第一章 中国特有种昆虫中华齿刺甲的饲养方法 | 第50-57页 |
摘要 | 第50页 |
Abstract | 第50-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试虫来源 | 第51页 |
·成虫的饲养 | 第51-52页 |
·卵的收集与孵化 | 第52页 |
·养虫管的装填 | 第52页 |
·幼虫的龄期观察 | 第52-53页 |
·预蛹、蛹和初孵成虫的管理 | 第53-54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4页 |
2 结果 | 第54-55页 |
3 讨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
第二章 荒漠昆虫中华齿刺甲的生物学特性 | 第57-73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57-5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8-59页 |
·中华齿刺甲成虫的采集和测量野外观察 | 第58页 |
·中华齿刺甲的户外观察方法 | 第58页 |
·中华齿刺甲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58-59页 |
·各期虫态的饲养和测量方法 | 第59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 | 第59-68页 |
·中华齿刺甲成虫形态 | 第59-61页 |
·成虫行为 | 第61页 |
·中华齿刺甲的卵 | 第61-62页 |
·中华齿刺甲幼虫的形态 | 第62-65页 |
·中华齿刺甲幼虫的行为 | 第65页 |
·中华齿刺甲的预蛹和蛹 | 第65-68页 |
·中华齿刺甲的幼嫩成虫 | 第68页 |
·中华齿刺甲的生活史 | 第68页 |
3 讨论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第三章 拟步甲虫的雌雄鉴别方法 | 第73-90页 |
摘要 | 第73页 |
Abstract | 第73-7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4-75页 |
·昆虫的采集 | 第74-75页 |
·昆虫的测量方法 | 第75页 |
·拟步甲的雌雄观察方法 | 第75页 |
2 结果和讨论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图 | 第80-90页 |
第四章 中华齿刺甲抗冻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90-105页 |
摘要 | 第90页 |
Abstract | 第90-91页 |
1 材料和试剂 | 第91-92页 |
·昆虫来源 | 第91-92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92页 |
·酶和试剂等 | 第92页 |
2 方法 | 第92-96页 |
·中华齿刺甲总 RNA 的提取及 cDNA 的获取 | 第92页 |
·第1 轮 PCR | 第92-93页 |
·第2 轮 PCR | 第93-94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94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转化和鉴定 | 第94-96页 |
·融合蛋白 TrxA-OcAFPs 和 EGFP-OcAFPs 的诱导表达、SDS-PAGE 检测及纯化 | 第96页 |
3 结果 | 第96-100页 |
·第1 轮 PCR 的结果 | 第96-98页 |
·第2 轮 PCR 的结果 | 第98-99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结果 | 第99-100页 |
·融合蛋白 TrxA-OcAFPs 和 EGFP-OcAFPs 的诱导表达、检测及纯化 | 第100页 |
4 讨论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耐冻昆虫中华齿刺甲抗冻蛋白的功能研究 | 第105-126页 |
摘要 | 第105页 |
Abstract | 第105-106页 |
1 材料 | 第106页 |
2 方法 | 第106-108页 |
·融合蛋白的热滞活性测定 | 第106-107页 |
·融合蛋白的 pH 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测定 | 第107页 |
·融合蛋白对冰晶作用的测定 | 第107页 |
·热重分析的测定方法 | 第107页 |
·圆二色谱的测定方法 | 第107-108页 |
·三维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108页 |
·系统发生树的建立 | 第108页 |
3 结果 | 第108-122页 |
·融合抗冻蛋白的热滞活性 | 第108-110页 |
·融合抗冻蛋白的 pH 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 第110页 |
·融合抗冻蛋白对冰晶的作用 | 第110-119页 |
·热重分析的测定结果 | 第119-120页 |
·圆二色谱的测定结果 | 第120页 |
·三维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120-122页 |
·系统发生树的建立 | 第122页 |
4 讨论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个人简介 | 第128页 |
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128-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在审的学术论文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