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1-19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11-14页 |
| 二、相关研究评述 | 第14-18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18-19页 |
| 第一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与背景基础 | 第19-29页 |
|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 (一) 关于"积极"和"积极心理健康" | 第19-20页 |
| (二) 积极教育 | 第20-21页 |
| (三)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 第21-22页 |
|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基础 | 第22-29页 |
|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心理思想 | 第22-24页 |
| (二) 积极心理学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 第24-29页 |
|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 第29-33页 |
|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状况 | 第29-31页 |
| (一)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 第29-30页 |
| (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 | 第30-31页 |
|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问题 | 第31-33页 |
| (一) 教育目标不平衡性 | 第31页 |
| (二) 教育内容窄化 | 第31-32页 |
| (三) 教育形式化 | 第32页 |
| (四) 队伍专业性不强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 第33-44页 |
|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 第33-34页 |
|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 第34-35页 |
| (一) 积极性原则 | 第34-35页 |
| (二) 系统性原则 | 第35页 |
| (三) 主体性原则 | 第35页 |
| 三、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 第35-39页 |
| (一) 增加积极体验 | 第36-37页 |
| (二) 塑造积极人格 | 第37-38页 |
| (三) 创建积极环境 | 第38-39页 |
| 四、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 第39-44页 |
| (一) 从增进大学生积极体验着手塑造积极人格 | 第39-40页 |
| (二) 创建积极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系统 | 第40-42页 |
| (三) 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 致谢 | 第49-51页 |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51-52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