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著作方面 | 第12页 |
| ·期刊论文方面 | 第12-13页 |
| ·学位论文方面 | 第13-14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本课题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 第14-15页 |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 第2章 舒伯特及其即兴曲创作 | 第16-20页 |
| ·舒伯特的生平以及音乐创作 | 第16-18页 |
| ·舒伯特生平 | 第16-17页 |
| ·舒伯特的音乐创作 | 第17-18页 |
| ·即兴曲的起源及发展 | 第18-19页 |
| ·舒伯特的即兴曲创作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3章 《即兴曲(作品 90)》的音乐分析 | 第20-29页 |
| ·第一首的音乐分析 | 第20-22页 |
| ·第二首的音乐分析 | 第22-24页 |
| ·第三首的音乐分析 | 第24-26页 |
| ·第四首的音乐分析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4章 《即兴曲(作品 90)》中旋律歌唱性的形成 | 第29-34页 |
| ·旋律歌唱性的概念 | 第29-30页 |
| ·舒伯特即兴曲中旋律歌唱性的渊源 | 第30-32页 |
| ·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 | 第31页 |
| ·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 | 第31-32页 |
| ·即兴曲中旋律的歌唱性与艺术歌曲的联系 | 第32页 |
| ·舒伯特即兴曲中旋律歌唱性的形成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5章 《即兴曲(作品 90)》中旋律歌唱性的分类 | 第34-43页 |
| ·诉说型旋律歌唱性 | 第34-36页 |
| ·欢快型旋律歌唱性 | 第36-37页 |
| ·舞蹈型旋律歌唱性 | 第37-38页 |
| ·柔美型旋律歌唱性 | 第38-39页 |
| ·哀婉型旋律歌唱性 | 第39-40页 |
| ·复合型旋律歌唱性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6章 《即兴曲(作品 90)》中旋律歌唱性的特点 | 第43-58页 |
| ·悠长的旋律气息 | 第43-44页 |
| ·平稳的旋律进行 | 第44-45页 |
| ·旋律在声部间的运用 | 第45-46页 |
| ·丰富的节奏类型 | 第46-48页 |
| ·重音的不同运用 | 第48-50页 |
| ·常规的运用 | 第48-49页 |
| ·特殊的运用 | 第49-50页 |
| ·特性的调式调性 | 第50页 |
| ·色彩性的和声 | 第50-54页 |
| ·多变的伴奏织体 | 第54-57页 |
| ·柱式和弦 | 第54-56页 |
| ·三连音 | 第56-57页 |
| ·分解和弦 | 第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7章 《即兴曲(作品 90)》中旋律歌唱性的作用 | 第58-62页 |
| ·促进了器乐声乐化的发展进程 | 第58-60页 |
| ·完美的体现并引领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