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的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公众及公众参与的内涵界定 | 第18-19页 |
·公众内涵的界定 | 第18页 |
·公众参与内涵的界定 | 第18-19页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的政策解读 | 第19-20页 |
·“增减挂钩”政策的提出 | 第19页 |
·“增减挂钩”的内涵解读 | 第19-20页 |
·“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的概述 | 第20页 |
·“增减挂钩”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城市化理论 | 第20-21页 |
·节约集约用地理论 | 第21页 |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市民参与梯子理论 | 第22页 |
·交往式规划理论 | 第22页 |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2页 |
·“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 | 第22-25页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制约 | 第23页 |
·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 第23页 |
·公众参与的制度供给不足 | 第23-24页 |
·社会个体与心理因素 | 第24-25页 |
·“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公众主体原则 | 第25页 |
·互动性与持续性原则 | 第25页 |
·代表性原则 | 第25页 |
·针对性原则 | 第25页 |
·可操作性原则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现状 | 第26页 |
·“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的功能 | 第26-27页 |
·公众参与是“增减挂钩”的内在要求,也是平衡各方利益的必要条件 | 第26页 |
·公众参与是提高“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需要 | 第26-27页 |
·公众参与是保障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 | 第27页 |
·公众参与是国土规划的世界性趋势 | 第27页 |
·公众参与的制度建设 | 第27-28页 |
·现行“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的不足 | 第28-29页 |
·公众参与缺乏规范性和法律的保障 | 第28页 |
·公众参与的深度不够 | 第28页 |
·公众参与未能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得以实现 | 第28-29页 |
·公众参与的渠道太过单一 | 第29页 |
·“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的实证分析-以修水县为例 | 第29-35页 |
·修水县“增减挂钩”项目区概况 | 第29-31页 |
·农民参与的过程及方法 | 第31-35页 |
第四章 “增减挂钩”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 | 第35-43页 |
·公众参与主体的选择 | 第35-36页 |
·公众参与的环节 | 第36-39页 |
·项目选址 | 第36页 |
·现场勘测 | 第36页 |
·实施规划的编制 | 第36-37页 |
·拆迁补偿 | 第37页 |
·安置 | 第37-38页 |
·土地复垦 | 第38页 |
·新增耕地地力培育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公众参与的方式 | 第39-40页 |
·公告 | 第39页 |
·听证会 | 第39页 |
·问卷调查 | 第39页 |
·网络 | 第39页 |
·电话、信函 | 第39-40页 |
·“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的激励机制 | 第40页 |
·“增减挂钩”项目中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 | 第40-42页 |
·转变政府职能,保障信息通畅 | 第40-41页 |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 第41页 |
·制定关于“增减挂钩”的专项法律和法规 | 第41页 |
·加强土地产权制度建设,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参与积极性 | 第41-42页 |
·建立项目参与的民间组织,强化项目实施监管 | 第42页 |
·“增减挂钩”中公众参与的效果评价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 第43-45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增减挂钩”政策的信息要时广泛的公开 | 第43页 |
·赋予公众参与的主体地位 | 第43页 |
·明确公众参与的方式 | 第43-44页 |
·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 | 第44页 |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