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宋北解流人诗文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目录 | 第14-18页 |
绪论 | 第18-38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19-22页 |
一、 论题研究的缘起 | 第19-20页 |
二、 论题的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 第22-34页 |
一、 研究的回顾 | 第22-33页 |
二、 研究的展望 | 第33-34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34-38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34-3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第一章 江南谣:亡宋北解流人群体概论 | 第38-70页 |
第一节 《江南谣》与南宋王朝的灭亡 | 第38-41页 |
一、 《江南谣》文本解读 | 第38-40页 |
二、 《江南谣》的主角伯颜 | 第40-41页 |
第二节 祈请使群体 | 第41-46页 |
一、 祈请使 | 第42-45页 |
二、 随行人员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宫室群体 | 第46-64页 |
一、 三宫 | 第47-52页 |
二、 宗室 | 第52-56页 |
三、 国戚 | 第56-57页 |
四、 官员 | 第57-60页 |
五、 三学生 | 第60-64页 |
第四节 崖山群体 | 第64-67页 |
一、 文丞相府 | 第65-66页 |
二、 崖山行朝 | 第66-67页 |
第五节 拒聘群体 | 第67-69页 |
一、 谢枋得 | 第68页 |
二、 宗必经 | 第68-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第二章 二嫔妃:皇宫女眷的悲吟与绝唱 | 第70-104页 |
第一节 《满江红》:王昭仪的千古悲吟 | 第70-89页 |
一、 王昭仪的生平行实 | 第70-73页 |
二、 《满江红》词的创作与解读 | 第73-74页 |
三、 《满江红》在宋人中的传播 | 第74-84页 |
四、 后世对《满江红》词的接受 | 第84-88页 |
结语 | 第88-89页 |
第二节 《袖中遗诗》:朱美人的贞烈绝唱 | 第89-104页 |
一、 朱美人《袖中遗诗》本事 | 第89-91页 |
二、 朱美人《袖中遗诗》解读 | 第91-92页 |
三、 对朱美人等殉节本事的接受 | 第92-95页 |
四、 后世对朱美人《袖中遗诗》的接受 | 第95-102页 |
结语 | 第102-104页 |
第三章 家铉翁:临危受命者的故国情怀 | 第104-135页 |
第一节 家铉翁的家族世系 | 第104-108页 |
一、 家铉翁先祖及世系考 | 第104-106页 |
二、 家铉翁父、弟及族人考 | 第106-108页 |
第二节 家铉翁的生平行实 | 第108-118页 |
一、 临危受命,奉使祈请 | 第108-111页 |
二、 羁縻河间,流离困悴 | 第111-113页 |
三、 浩然南归,遗民咏赞 | 第113-118页 |
第三节 家铉翁的故国之情 | 第118-134页 |
一、 蜀乡风物,萦绕心间 | 第118-122页 |
二、 只余归梦,万事心灰 | 第122-126页 |
三、 仗节瀛海,俯仰无愧 | 第126-134页 |
结语 | 第134-135页 |
第四章 家铉翁: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 | 第135-162页 |
第一节 元代婺州作家群对家铉翁的接受 | 第135-143页 |
一、 北解流人张观光与家铉翁的交往 | 第136-137页 |
二、 张枢对家铉翁事迹的传播 | 第137-138页 |
三、 柳贯、杜本对家铉翁的接受 | 第138-140页 |
四、 吴师道对家铉翁的接受 | 第140-143页 |
第二节 明代对家铉翁的接受 | 第143-154页 |
一、 《归田诗话》及其读者群对家铉翁的传播和接受 | 第143-149页 |
二、 何乔新:不负所学,不事二君 | 第149-151页 |
三、 “大礼议”事件中的谏臣对家铉翁的接受 | 第151-154页 |
第三节 清代对家铉翁的接受 | 第154-160页 |
一、 明遗民对家铉翁的接受 | 第155-159页 |
二、 蔡世远:正义明快,文相心赏 | 第159-160页 |
结语 | 第160-162页 |
第五章 汪元量:黄冠氅服者的亡国之痛 | 第162-210页 |
第一节 汪元量的生平行实 | 第162-167页 |
一、 宋亡之前:以词入宫,以琴事主 | 第163-164页 |
二、 宋亡之际:随从恭帝,三月北行 | 第164-165页 |
三、 宋亡之后:北侍三宫,南归故国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忧国之愤:宋亡前的文学取向 | 第167-171页 |
一、 襄樊失陷,痛惜悲愤 | 第168-170页 |
二、 贾相出师,无望之寄 | 第170-171页 |
第三节 亡国之痛:宋亡时的文学取向 | 第171-181页 |
一、 宋室投降,悲辱之至 | 第171-176页 |
二、 元兵入杭,悲愤泪零 | 第176-179页 |
三、 三宫北迁,惆怅惘然 | 第179-181页 |
第四节 故国之情:宋亡后的文学取向 | 第181-210页 |
一、 故国故君,斯须不忘 | 第181-183页 |
二、 伴慰三宫,知命守义 | 第183-192页 |
三、 慰勉文山,尽忠守节 | 第192-205页 |
四、 南归故国,难言凄凉 | 第205-210页 |
第六章 汪元量: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 | 第210-240页 |
第一节 宋遗民对汪元量的接受 | 第210-222页 |
一、 遗民之悲,亡国之恨 | 第210-212页 |
二、 奉使出疆,宋亡诗史 | 第212-217页 |
三、 忠贞义尽,卓荦不群 | 第217-219页 |
四、 倾奏琴音,幽忧沉痛 | 第219-222页 |
第二节 元代对汪元量的接受 | 第222-231页 |
一、 一梦卅年,归隐湖山 | 第222-224页 |
二、 亡国流落,沧海桑田 | 第224-228页 |
三、 元代笔记对汪元量的接受 | 第228-231页 |
第三节 明代对汪元量的接受 | 第231-235页 |
一、 陈谟对汪元量画的接受 | 第231-232页 |
二、 明代笔记对汪元量的接受 | 第232-234页 |
三、 钱谦益对汪元量集的接受 | 第234-235页 |
第四节 清代对汪元量的接受 | 第235-239页 |
一、 李立本对汪元量画的接受 | 第235-236页 |
二、 清人对汪元量事迹的考证 | 第236-239页 |
结语 | 第239-240页 |
第七章 谢枋得:最后殉葬者的人生挽歌 | 第240-275页 |
第一节 谢枋得的生平行实 | 第240-246页 |
一、 殿试被抑,壮志未酬 | 第240-242页 |
二、 毁家纾难,起兵勤王 | 第242-244页 |
三、 拒元征聘,大都殉国 | 第244-246页 |
第二节 谢枋得北解作品析论 | 第246-258页 |
一、 谢枋得北解的时代背景 | 第246-247页 |
二、 谢枋得北解作品及思想内涵 | 第247-258页 |
第三节 谢枋得拒聘殉节在当时的影响 | 第258-275页 |
一、 送别:对叠山慷慨赴死的激励 | 第258-267页 |
二、 祭悼:对叠山坚守大节的颂扬 | 第267-275页 |
第八章 谢枋得:元明清的接受与传播 | 第275-303页 |
第一节 元代对谢枋得的接受 | 第275-288页 |
一、 谢枋得碑传的撰写 | 第275-278页 |
二、 对谢枋得策问的接受 | 第278-284页 |
三、 对谢枋得拒聘殉节的接受 | 第284-287页 |
四、 对谢枋得文集的接受 | 第287-288页 |
第二节 明代对谢枋得的接受 | 第288-298页 |
一、 对谢枋得策问的接受 | 第289-290页 |
二、 对《却聘书》的接受 | 第290-292页 |
三、 对谢枋得文集的接受 | 第292-298页 |
第三节 清代对谢枋得的接受 | 第298-301页 |
一、 对谢枋得策问的接受 | 第298-299页 |
二、 对谢枋得文集的接受 | 第299-301页 |
结语 | 第301-303页 |
附录 | 第303-320页 |
附录 1:亡宋北解流人年表 | 第303-315页 |
附录 2:家铉翁《则堂集》漏佚、隐佚、误收诗文考 | 第315-320页 |
参考文献 | 第320-331页 |
后记 | 第331-33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3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