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Contents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理论依据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代耕农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 | 第23-28页 |
·代耕农的定义 | 第23-24页 |
·学术界对代耕农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笔者对代耕农的概念理解 | 第24页 |
·代耕农的发展历程 | 第24-28页 |
·代耕农的产生 | 第24-25页 |
·代耕农的发展 | 第25-26页 |
·宁明县代耕农在珠三角的发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代耕农政策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造成的尴尬境遇 | 第28-46页 |
·代耕农政策现状分析 | 第28-30页 |
·珠三角地区代耕农政策现状分析 | 第28-29页 |
·东莞市惠及代耕农的政策现状分析 | 第29-30页 |
·代耕农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政策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 第30-31页 |
·政策过于严苛,缺乏可操作性 | 第31-32页 |
·政策显失公平,缺乏平等性 | 第32-33页 |
·政策态度不同,缺乏联动性 | 第33页 |
·代耕农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政府部门对代耕农缺乏认识 | 第33-35页 |
·所在地政府存在利益偏向性 | 第35-37页 |
·两地政府缺乏协调与沟通 | 第37-38页 |
·造成的尴尬境遇 | 第38-46页 |
·代耕农入户阻碍重重 | 第38-39页 |
·代耕农子女异地受教育难 | 第39-41页 |
·代耕农住房建设无序 | 第41-43页 |
·代耕土地流转不规范 | 第43-44页 |
·农业技术指导以及市场信息匮乏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针对代耕农的政府政策建议 | 第46-60页 |
·建立代耕农档案,有区别的满足代耕农的入户要求 | 第46-47页 |
·政府部门尽快出台以代耕年限为标准的入户政策 | 第46-47页 |
·及时为政府部门原承偌入户的代耕农办理入户手续 | 第47页 |
·对于渴望入户、却不符合入户条件的代耕农及时沟通 | 第47页 |
·加强代耕农的引导和管理,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 第47-50页 |
·加强引导,有序流动 | 第47-48页 |
·建立有序的治安联防机制 | 第48-49页 |
·提高代耕农的组织化程度 | 第49页 |
·促进代耕农与本地居民的融合 | 第49-50页 |
·多渠道解决代耕农子女入学问题 | 第50-52页 |
·适当降低代耕农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际门槛 | 第50-51页 |
·在代耕农密集的地区,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扶持 | 第51页 |
·在代耕农原住地和所在地教育部门之间推行“教育券” | 第51-52页 |
·建立代耕农保障住房 | 第52-54页 |
·建立以平房为特征的代耕农公租房 | 第52-53页 |
·坚决清理违法、违规住房 | 第53-54页 |
·完善代耕土地的流转形式 | 第54-55页 |
·签订以原住地政府为中介的代耕合同 | 第54页 |
·明晰国家农业补贴的享有人 | 第54-55页 |
·明确土地收回的补偿价格 | 第55页 |
·加强代耕农的农业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引导 | 第55-57页 |
·在代耕农聚集区,设立农业信息公开栏 | 第55页 |
·开展农业技术“走进代耕农”活动 | 第55-56页 |
·增加农业部门技术人员数量,扫清代耕农服务盲区 | 第56-57页 |
·开设代耕农网络信息室 | 第57页 |
·加强代耕农所在地政府与原住地政府的沟通 | 第57-60页 |
·成立两地政府的对接联络机构,加强交流 | 第57-58页 |
·定期召开两地政策交流会 | 第58页 |
·以银行为桥梁,两地政府联动解决初始资金问题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6页 |
附录一 | 第67-68页 |
附录二 | 第68-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