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学业不良初中生学业求助的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实践意义 | 第13-15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5-36页 |
| ·学业求助 | 第15-24页 |
| ·学业求助的涵义 | 第15页 |
| ·学业求助的分类 | 第15-17页 |
| ·影响学业求助的因素 | 第17-23页 |
| ·学业求助的意义 | 第23页 |
| ·学业求助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学业不良 | 第24-31页 |
| ·学业不良的概念与界定 | 第24-26页 |
| ·学业不良的筛选方法 | 第26页 |
| ·学业不良的特点 | 第26-28页 |
| ·学业不良的影响因素 | 第28-3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我国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 ·团体心理辅导 | 第31-36页 |
| ·团体心理辅导的涵义 | 第31页 |
|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 | 第31-32页 |
| ·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 | 第32-34页 |
| ·团体心理辅导小组的构成 | 第34-35页 |
| ·我国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 3. 理论依据 | 第36-38页 |
| ·学业求助与学业不良的关系 | 第36-37页 |
| ·干预改善学业求助及其影响因素的证明 | 第37-38页 |
| 4. 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38-43页 |
| ·研究假设 | 第38页 |
| ·被试 | 第38页 |
| ·研究方法 | 第38-39页 |
| ·实验设计 | 第38-39页 |
| ·自变量 | 第39页 |
| ·因变量 | 第39页 |
| ·无关变量的控制 | 第39页 |
| ·研究工具 | 第39-40页 |
| ·施测过程 | 第40-41页 |
| ·团体辅导方案 | 第41-42页 |
| ·数据处理 | 第42-43页 |
| 5. 结果 | 第43-54页 |
| ·学业求助测验的数据处理结果 | 第43-50页 |
| ·甲校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乙校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两校合并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 ·团体回馈表的数据处理结果 | 第50-54页 |
| 6. 讨论 | 第54-6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 ·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研究与前人研究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学业求助的生态效度 | 第58页 |
| ·本研究的引申及教育建议 | 第58-60页 |
| 7. 结论 | 第60-61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0页 |
| ·本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 附录 | 第66-69页 |
| 后记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