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现有的关于住宅工业化制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成果 | 第9-12页 |
| ·现有研究成果的评价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 2 住宅工业化及我国现阶段住宅工业化发展现状 | 第16-21页 |
| ·住宅工业化概述 | 第16-18页 |
| ·住宅工业化的内涵 | 第16页 |
| ·住宅工业化的特点 | 第16-17页 |
| ·住宅工业化与传统住宅建造方式的区别 | 第17页 |
| ·住宅工业化与住宅产业化 | 第17-18页 |
| ·我国现阶段住宅工业化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 ·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历程回顾 | 第18-19页 |
| ·现阶段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总体概况 | 第19-21页 |
| 3 发达国家和地区住宅工业化发展历程与经验借鉴 | 第21-34页 |
| ·住宅工业化在美国的发展情况 | 第21-24页 |
| ·住宅工业化在日本的发展情况 | 第24-28页 |
| ·住宅工业化在欧洲的发展情况 | 第28-29页 |
| ·住宅工业化在香港的发展情况 | 第29-31页 |
| ·主要启示与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 4 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 第34-51页 |
| ·住宅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规范制约因素分析 | 第34-39页 |
| ·政府主导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规范不完善 | 第34-37页 |
| ·缺少政府激励政策 | 第37-39页 |
| ·住宅工业化发展的技术体系制约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 ·模数体系不健全导致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 | 第39-40页 |
| ·部品和构配件缺乏有效集成和标准化 | 第40页 |
| ·未形成本土化的住宅工业化建筑体系 | 第40-41页 |
| ·住宅工业化发展的成本增加因素分析 | 第41-49页 |
| ·工业化成本之惑--人们对工业化住宅缺乏认识 | 第41-45页 |
| ·缺乏规模效应—工业化住宅成本-性能趋向分析 | 第45-49页 |
| ·住宅工业化发展的生产模式制约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 ·住宅产品标准化生产与需求个性化的矛盾 | 第49-50页 |
| ·当前住宅企业组织形式的缺陷 | 第50-51页 |
| 5 我国住宅工业化发展的对策 | 第51-71页 |
| ·政策法规方面对策 | 第51-55页 |
| ·完善住宅工业化法律和规范体系 | 第51-52页 |
| ·工业化激励政策建议 | 第52-55页 |
| ·技术体系方面对策 | 第55-58页 |
| ·完善标准体系,为住宅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 第55-56页 |
| ·万科住宅工业化技术体系 | 第56-58页 |
| ·成本增加方面对策 | 第58-63页 |
| ·让人们理解和接受---充分发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示范作用 | 第58-61页 |
| ·发挥规模效应—以保障房建设为契机 | 第61-63页 |
| ·生产方面对策 | 第63-71页 |
| ·生产方式升级—快捷生产的运用 | 第63-65页 |
| ·发挥一体化优势--组建住宅产业集团 | 第65-66页 |
| ·发挥专业化优势--组建住宅产业化企业联盟 | 第66-67页 |
| ·工业化住宅生产--远大住工模式与万科模式 | 第67-71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页 |
| ·建议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