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的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构成维度及其相互影响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 ·现实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设计、方法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 ·研究设计 | 第13-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6-32页 |
| ·品牌资产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 ·品牌资产定义和研究视角 | 第16-18页 |
| ·品牌资产的理论模型 | 第18-23页 |
| ·品牌资产的实证研究 | 第23-24页 |
| ·网络品牌资产文献综述 | 第24-29页 |
| ·网络品牌的定义 | 第24-25页 |
| ·网络品牌资产文献综述 | 第25-29页 |
| ·即时通信品牌的相关研究 | 第29-31页 |
| ·即时通信定义及分类 | 第29-30页 |
| ·即时通信品牌的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基于消费者的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构建 | 第32-42页 |
|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的维度选择与分析 | 第32-36页 |
|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的维度选择 | 第32-33页 |
|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的构成分析 | 第33-36页 |
| ·即时通信消费体验流程阶段划分 | 第36-38页 |
| ·消费者感觉阶段 | 第36-37页 |
| ·消费者知觉阶段 | 第37页 |
| ·消费者判断阶段 | 第37-38页 |
|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构建 | 第38-41页 |
|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8-40页 |
| ·即时通信品牌资产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42-46页 |
| ·实证研究背景选择 | 第42页 |
| ·测量量表的开发 | 第42-44页 |
| ·量表来源 | 第42页 |
| ·量表内容 | 第42-44页 |
| ·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44-45页 |
| ·问卷调研目的 | 第44页 |
| ·问卷设计 | 第44页 |
| ·问卷前测 | 第44-45页 |
| ·问卷样本的选取 | 第45页 |
| ·问卷的发放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五章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 第46-65页 |
|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47-52页 |
| ·信度分析 | 第47-49页 |
| ·效度分析 | 第49-52页 |
| ·相关性分析及假设检验 | 第52-62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52-54页 |
| ·假设验证 | 第54-62页 |
| ·假设检验结果与模型修订 | 第62-64页 |
|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62-63页 |
| ·模型修订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9页 |
|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建议 | 第66-67页 |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7-68页 |
| ·研究局限 | 第67-68页 |
| ·研究展望 | 第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 附录A 即时通信品牌调查问卷 | 第71-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