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绪论 | 第13-23页 |
一、研究的缘由与选题意义 | 第13-16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一) 关于湘西苗族山歌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二) 关于歌师的研究 | 第17-19页 |
(三) 关于山歌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研究 | 第19-20页 |
三、有关问题的说明 | 第20-21页 |
(一) 歌师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二) 时间的界定 | 第21页 |
四、文章借鉴的理论、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 第21-23页 |
第一章 歌师的生存环境 | 第23-31页 |
一、自然及地理环境 | 第23-24页 |
二、历史及人文环境 | 第24-26页 |
三、歌师的文化土壤 | 第26-29页 |
四、丹青金三角前辈歌师的熏陶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歌师群体的基本情况 | 第31-35页 |
一、歌师人数与性别比例 | 第31-32页 |
二、歌师的文化程度低 | 第32-33页 |
三、歌师的婚姻状况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歌师的传承机制及其变迁 | 第35-51页 |
一、传承类型 | 第35-39页 |
(一) 家庭承袭型 | 第35-36页 |
(二) 拜师授徒型 | 第36-38页 |
(三) 自学成才型 | 第38-39页 |
二、歌师传承的原动力 | 第39页 |
三、歌师传承变迁的特点 | 第39-47页 |
(一) 师徒礼数的简化 | 第39-40页 |
(二) 封闭的血缘授艺形式转变为大众授艺 | 第40-41页 |
(三) 演唱场地的变动及空间的压缩 | 第41-42页 |
(四) 演唱内容的变迁 | 第42-47页 |
四、歌师从艺的角色准备 | 第47-51页 |
(一) 歌师演唱的装扮讲究 | 第47-48页 |
(二) 歌师歌唱的动机 | 第48-49页 |
(三) 歌师扮演双重的社会角色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歌师的人生境遇 | 第51-55页 |
一、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歌师的生活实况(1937—1949 年) | 第51页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歌师的生活面貌(1949-1966 年) | 第51-53页 |
三、“文革”期间歌师的冷暖人生(1966-1976 年) | 第53-54页 |
四、改革开放以来歌师的生活景象(1978—至今)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歌师传承的困境 | 第55-64页 |
一、歌师群体老龄化加剧 | 第55页 |
二、陈旧的思想观念 | 第55-58页 |
(一) 吹穷唱败之谬论 | 第55-57页 |
(二) 非正道职业的言论 | 第57-58页 |
三、歌师派系林立、各自为阵 | 第58-59页 |
四、歌师自我价值的怀疑 | 第59页 |
五、现代科技技术冲击 | 第59-60页 |
(一) 电视、网络的介入 | 第59-60页 |
(二) 其它民间娱乐兴起 | 第60页 |
六、百姓对山歌文化的淡漠 | 第60-61页 |
七、歌师言语锐利的弊端 | 第61-62页 |
八、政府对非物质文化类别的关注略有偏差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对歌师群体的保护和开发 | 第64-69页 |
一、尊师重歌 | 第64-65页 |
(一) 从文化上尊敬歌师 | 第64页 |
(二) 从提升社会地位来尊敬歌师 | 第64-65页 |
(三) 经济上支持歌师 | 第65页 |
二、强化歌师的团队意识 | 第65-66页 |
三、举办苗族歌会节 | 第66页 |
四、跨省跨区联手筹办山歌大赛 | 第66-67页 |
五、注重代际传承的培养 | 第67-69页 |
结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录A: 吉首市各地歌师分布情况简表 | 第77-80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