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图表目录 | 第8-9页 |
| 表格目录 | 第9-10页 |
| 1 研究概述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新课改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 第10页 |
| ·教学设计本身发展的需要 | 第10-11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的问题 | 第12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流程 | 第12-14页 |
| 2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 第14-25页 |
| ·课堂教学设计的涵义探讨 | 第14-16页 |
|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 第16-20页 |
| ·学习者分析 | 第18页 |
| ·教学内容分析 | 第18页 |
| ·教学目标制定 | 第18-19页 |
| ·教学策略选择 | 第19页 |
| ·教学评价设计 | 第19-20页 |
| ·教学目标的成分理论 | 第20-24页 |
| ·教学目标设计理论 | 第20-22页 |
| ·教学目标的基本要素 | 第22-24页 |
| ·教学设计主要成分的一致性理论 | 第24-25页 |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25-31页 |
| ·研究资料描述 | 第25页 |
| ·研究设计 | 第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内容分析法 | 第26页 |
| ·访谈调查法 | 第26页 |
| ·描述统计法 | 第26页 |
| ·研究类目的确定 | 第26-31页 |
|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成分的指标项 | 第27-29页 |
|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成分间的一致性指标类目 | 第29-31页 |
| 4 结果分析 | 第31-59页 |
| ·信度检验 | 第31-32页 |
| ·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成分分析 | 第32-46页 |
| ·学情分析 | 第32-33页 |
| ·教学目标分析 | 第33-40页 |
| ·教学内容分析 | 第40-41页 |
| ·教学策略分析 | 第41-45页 |
| ·教学评价分析 | 第45-46页 |
| ·课堂教学设计各主要成分间的一致性分析 | 第46-57页 |
| ·教学目标与其它成分间的一致性 | 第46-52页 |
| ·教学内容与其它成分间的一致性 | 第52-55页 |
| ·学情分析与其他成分间的一致性 | 第55-57页 |
| ·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间的一致性 | 第57页 |
| ·本节小结 | 第57-59页 |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59-64页 |
| ·研究结论 | 第59-62页 |
| ·关注教学设计的各主要成分,但忽视“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 | 第59-60页 |
| ·重视目标的三维度,却忽视目标编写的四要素 | 第60页 |
| ·课堂教学设计的各主要成分间彼此孤立、一致性较差 | 第60-62页 |
| ·建议 | 第62-63页 |
| ·增强教师的系统化教学设计意识 | 第62页 |
| ·教师重视对新课标的研读和理解 | 第62页 |
| ·改善学校“强调监控、重视量化”的教学设计管理方式 | 第62-63页 |
| ·学校重视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训 | 第63页 |
| ·学校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63页 |
| ·研究限制及后续研究 | 第63-64页 |
| ·研究限制 | 第63页 |
| ·后续研究 | 第63-64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7 附录 | 第67-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