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4页 |
·课题背景 | 第13-16页 |
·地铁施工的主要方法 | 第16-23页 |
·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的主要方法 | 第16-21页 |
·地铁车站施工的主要方法 | 第21-23页 |
·地铁施工对地表影响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经验法 | 第23-28页 |
·解析法 | 第28页 |
·数值分析法 | 第28-29页 |
·随机介质理论法 | 第29-30页 |
·模型试验法 | 第30-31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31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31-32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3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32-34页 |
第2章 光华路车站施工工程背景 | 第34-42页 |
·工程背景简介 | 第34-35页 |
·工程特点 | 第34-35页 |
·工程环境及施工概况 | 第35-39页 |
·场地现状及周边地面建筑 | 第35页 |
·地下管线情况 | 第35-36页 |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第36-38页 |
·车站结构主体施工概况 | 第38-39页 |
·工程施工难点 | 第39-41页 |
·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与建模 | 第42-77页 |
·显式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 | 第42-48页 |
·快速拉格朗日有限差分解法的基本理论 | 第42-43页 |
·快速拉格朗日算法原理 | 第43-48页 |
·土体的本构模型与数值实现 | 第48-68页 |
·土体理想弹塑性本构定律 | 第48-52页 |
·CRD工法及洞桩法交叉施工地铁车站的数值模拟 | 第52-60页 |
·水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 | 第60-68页 |
·分析模型与参数 | 第68-71页 |
·施工过程数值模拟 | 第71-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4章 CRD工法和洞桩法交叉施工地铁车站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分析 | 第77-105页 |
·引言 | 第77页 |
·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 第77-101页 |
·地表沉降影响分析 | 第77-83页 |
·导洞内护壁桩的位移分析 | 第83-89页 |
·拱顶沉降分析 | 第89-93页 |
·建筑物沉降分析 | 第93-96页 |
·地表水平位移分析 | 第96-101页 |
·实际监测土层位移分析 | 第101-103页 |
·土体分层沉降分析 | 第101-102页 |
·隧道土层水平位移分析 | 第102-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5章 洞桩法地铁车站施工的安全稳定性动态模拟 | 第105-117页 |
·引言 | 第105-109页 |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 第109-112页 |
·交叉施工地铁车站的稳定性动态模拟 | 第112-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6章 三维模拟隧道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 第117-133页 |
·引言 | 第117页 |
·地下管线安全性判别方法 | 第117-119页 |
·地下管线变形的应力分析 | 第119-120页 |
·管线的控制标准 | 第120-122页 |
·区间隧道施工对地下管线的影响 | 第122-132页 |
·计算模型 | 第125-12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26-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结论 | 第133-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个人简历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