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卫星城市理论(Satellite Towns) | 第15页 |
·公交导向的发展模式(TOD模式) | 第15页 |
·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 | 第15-16页 |
·精明增长理论(Smart Growth) | 第16页 |
·“城市单元”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紧凑单元”及其空间表达模式 | 第19-38页 |
·“紧凑单元”的概念及其意义 | 第19-22页 |
·“紧凑城市”理论的来源及发展过程 | 第19页 |
·“紧凑城市”理论的核心思想 | 第19-20页 |
·“紧凑单元”的概念与现实意义 | 第20-22页 |
·城镇空间形态的内涵及结构分析 | 第22-28页 |
·城镇空间形态的物质结构分析 | 第22-26页 |
·城镇空间形态的非物质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紧凑单元”对城镇空间形态系统结构的表达 | 第28-31页 |
·“紧凑单元”对城镇空间形态外部结构的表达形式 | 第28-31页 |
·“紧凑单元”对城镇空间形态内部结构的表达形式 | 第31页 |
·“紧凑单元”的划分及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紧凑单元”的划分 | 第31-32页 |
·“紧凑单元”的构建原则 | 第32页 |
·基于“紧凑单元”的城镇空间形态优化途径 | 第32-35页 |
·空间形态组合结构角度的优化途径 | 第33页 |
·“反建设空间”角度的优化途径 | 第33-34页 |
·土地利用结构角度的优化途径 | 第34页 |
·交通出行平衡角度的优化途径 | 第34-35页 |
·基于“紧凑单元”的城镇空间形态评价标准 | 第35-38页 |
·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 | 第35页 |
·土地利用多样性评价 | 第35-36页 |
·土地利用的交通经济性评价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义乌现状城镇空间形态分析 | 第38-48页 |
·义乌概况 | 第38-39页 |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38页 |
·自然资源状况 | 第38-39页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9页 |
·义乌城镇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规律 | 第39-42页 |
·义乌中心城市扩展区域演变阶段 | 第39-40页 |
·义乌城镇总体空间形态特征 | 第40-42页 |
·义乌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 第42-48页 |
·义乌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主动控制因子分析 | 第42-45页 |
·义乌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被动控制因子分析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基于“紧凑单元”的义乌城镇空间形态优化 | 第48-79页 |
·义乌城镇空间现状单元划分与分析 | 第48-56页 |
·义乌现状城镇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 第48-50页 |
·义乌现状城镇空间单元划分 | 第50-52页 |
·义乌现状城镇空间单元分析 | 第52-56页 |
·义乌城镇宏观发展战略定位 | 第56-59页 |
·上级规划对义乌空间发展的要求 | 第56-57页 |
·同级规划对义乌空间发展的要求 | 第57-59页 |
·“紧凑单元”外部结构优化 | 第59-64页 |
·义乌城镇空间形态“反建设空间”优化 | 第59-61页 |
·义乌城镇空间形态组合结构优化 | 第61-64页 |
·“紧凑单元”内部结构优化 | 第64-66页 |
·现状单元优化策略 | 第64页 |
·规划单元理想形态 | 第64-66页 |
·单元内部职住平衡的考虑 | 第66页 |
·义乌城镇空间形态优化方案 | 第66-79页 |
·现状单元优化 | 第66-67页 |
·规划单元构建与整合 | 第67-70页 |
·城镇空间形态最终优化方案 | 第70-73页 |
·城镇空间形态优化方案评价 | 第73-79页 |
第五章 基于“紧凑单元”的城镇成长管理策略 | 第79-81页 |
·实施UGB管理,严格控制城镇发展规模 | 第79页 |
·网格化单元化城镇管理模式 | 第79-80页 |
·单元开发倡导功能复合,推进城镇综合体建设 | 第80页 |
·采用TOD模式的单元开发,建立城镇群快速公交网络 | 第80-81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