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2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9页 |
| ·背景分析 | 第7-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城市住区相关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12-30页 |
| ·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12-18页 |
| ·国外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12-15页 |
| ·国内住区规划与实践发展 | 第15-17页 |
| ·现代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轨迹 | 第17-18页 |
| ·城市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18-25页 |
| ·国外城市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18-22页 |
| ·国内城市人居环境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22-25页 |
| ·城市社区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25-27页 |
| ·国外城市社区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25-26页 |
| ·国内城市社区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26-27页 |
| ·住区规划、人居环境、社区理论和未来城市住区的发展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全球和中国人类住区报告的借鉴 | 第30-35页 |
| ·人类住区报告编制的依据 | 第30-32页 |
| ·21世纪议程 | 第30-31页 |
| ·《伊斯坦布尔宣言》和《人居议程》 | 第31-32页 |
| ·全球(中国)人类住区报告 | 第32-34页 |
| ·全球人类住区报告(1996、2001、2003) | 第32-33页 |
| ·我国的住区发展报告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城市住区发展报告 | 第35-42页 |
| ·城市住区发展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 第35-36页 |
| ·城市住区发展报告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 第36页 |
| ·城市住区发展报告的指导思想 | 第36页 |
| ·城市住区发展报告的主要原则 | 第36页 |
| ·城市住区发展报告的研究层面 | 第36-40页 |
| ·城市住区的内容 | 第37-38页 |
| ·城市住区的特点 | 第38-40页 |
| ·城市住区发展报告的思路和方法 | 第40-41页 |
| ·城市住区发展报告的思路 | 第40-41页 |
| ·城市住区发展报告的方法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城市住区发展水平的评价 | 第42-53页 |
| ·评价框架构建的原则、思路与内容 | 第42-44页 |
| ·评价框架构建的原则 | 第42-43页 |
| ·评价框架构建的思路 | 第43页 |
| ·评价框架构建的内容 | 第43-44页 |
| ·客观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4-48页 |
| ·指标体系的框架与内容 | 第44-46页 |
| ·评价参考标准体系的确定 | 第46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6-47页 |
| ·指标的规范化处理、客观评价指数的计算 | 第47-48页 |
| ·公共满意度评价(主观评价) | 第48-51页 |
| ·主观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8-49页 |
| ·数据处理,主观评价指数的确定 | 第49-51页 |
| ·综合评价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杭州城市住区发展报告(2001-2005) | 第53-66页 |
| ·杭州简介 | 第53页 |
| ·“十五”期间杭州城市住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53页 |
| ·“十五”期间杭州城市住区发展水平评价 | 第53-62页 |
| ·“十五”期间杭州城市住区客观建设水平评价 | 第53-59页 |
| ·公众满意度评价 | 第59-60页 |
| ·综合评价 | 第60-62页 |
| ·杭州城市住区的优化、发展目标的确定 | 第62-65页 |
| ·杭州城市住区的优化 | 第62-64页 |
| ·发展目标的确定 | 第64-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6页 |
| ·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 附件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操作步骤 | 第70-72页 |
| 附件2 指标序号法计算权重操作步骤 | 第72-75页 |
| 附件3 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75-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