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1页 |
绪论 | 第21-47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21-2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2-33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33-36页 |
四、基本史料和文献评介 | 第36-46页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46-47页 |
第一章 东北地理区位与清代以前生态环境概述 | 第47-61页 |
第一节 东北地理区位 | 第47-53页 |
一、清代东北地区的范围 | 第47-49页 |
二、自然地理条件的整体性 | 第49-50页 |
三、自然气候的多样性 | 第50-52页 |
四、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 第52-53页 |
第二节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概述 | 第53-57页 |
一、汉唐之际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 第53-54页 |
二、辽金元时期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 第54-55页 |
三、明代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清代以前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 | 第57-61页 |
一、东北南部地区的农业开发与其他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并存 | 第57页 |
二、生态环境改变与恢复交错进行,呈现间歇性和反复性 | 第57-58页 |
三、生态环境随着人口流动而变化 | 第58-59页 |
四、战争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重大 | 第59-61页 |
第二章 清初的东北生态环境 | 第61-108页 |
第一节 清入关前东北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 | 第61-85页 |
一、东北北部、东部和辽东半岛的人口向辽河东岸地区集中 | 第62-78页 |
二、东北南部的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新变化 | 第78-82页 |
三、战争对辽河两岸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 第82-85页 |
第二节 清入关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的缓慢复原 | 第85-88页 |
一、迁都京师与“从龙入关” | 第85-86页 |
二、辽河东岸地区的环境 | 第86-87页 |
三、辽河西岸地区的环境 | 第87-88页 |
第三节 清政府恢复东北社会经济的若干对策 | 第88-108页 |
一、“辽东招垦令”的颁布与实施 | 第88-97页 |
二、府州厅县的设置 | 第97-101页 |
三、从盛京总管到三将军的设置 | 第101-103页 |
四、东蒙古盟旗制度的确立 | 第103-108页 |
第三章 封禁前的东北生态环境 | 第108-186页 |
第一节 “辽东招垦令”停止实施与流人、流民的进入 | 第108-140页 |
一、“辽东招垦令”停止实施 | 第108-114页 |
二、柳条边的修筑 | 第114-119页 |
三、流人的进入与开发东北 | 第119-127页 |
四、关内移民的进入及其经济活动 | 第127-140页 |
第二节 城镇缓慢恢复与农田增加 | 第140-162页 |
一、城镇恢复与兴起 | 第140-149页 |
二、旗地的增加 | 第149-156页 |
三、民地的增加 | 第156-160页 |
四、从旗民互垦到旗民分界 | 第160-162页 |
第三节 四大围场和三大官牧场的设立 | 第162-177页 |
一、木兰、盛京、吉林和黑龙江四大围场的建立与管理 | 第162-169页 |
二、养息牧、大凌河和盘蛇驿三大官牧场的设立与管理 | 第169-173页 |
三、皇室与满洲贵族的狩猎活动 | 第173-177页 |
第四节 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与政府救助 | 第177-186页 |
一、封禁前东北生态环境变化 | 第177-179页 |
二、局部地区的自然灾害 | 第179-182页 |
三、政府救助灾民 | 第182-186页 |
第四章 封禁时期的东北生态环境 | 第186-280页 |
第一节 封禁政策的实施 | 第186-196页 |
一、封禁政策颁布的背景 | 第186-189页 |
二、封禁政策的颁布 | 第189-193页 |
三、封禁政策的实施 | 第193-196页 |
第二节 清皇室与贵族垄断东北资源 | 第196-218页 |
一、盛京内务府皇庄 | 第196-197页 |
二、贡山、贡河与贡江 | 第197-202页 |
三、官采人参制度 | 第202-215页 |
四、皇室对貂皮、人参和东珠的垄断 | 第215-218页 |
第三节 东北地方特殊机构的经济活动 | 第218-237页 |
一、盛京总管内务府 | 第218-221页 |
二、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 第221-227页 |
三、布特哈总管衙门 | 第227-232页 |
四、东北三将军衙门 | 第232-237页 |
第四节 关内流民在东北的经济活动 | 第237-261页 |
一、关内流民的垦殖 | 第237-255页 |
二、关内流民的私采 | 第255-256页 |
三、关内流民的私伐与偷猎 | 第256-261页 |
第五节 耕地的扩展与生态环境变迁 | 第261-272页 |
一、京旗屯垦与旗地增加 | 第261-267页 |
二、官牧场及官荒的初步开垦 | 第267-270页 |
三、农业生态的扩展与自然原生态的缩小 | 第270-272页 |
第六节 自然灾害频发与政府的赈灾救济 | 第272-280页 |
一、自然灾害频发及其特点 | 第272-274页 |
二、政府的赈灾救济 | 第274-280页 |
第五章 弛禁时期的东北生态环境 | 第280-353页 |
第一节 清朝弛禁与移民的涌入 | 第280-303页 |
一、从严禁到弛禁 | 第280-284页 |
二、移民大量涌入 | 第284-296页 |
三、府州厅县的大幅增设与东北建立行省 | 第296-303页 |
第二节 官荒局部丈放与森林、草原生态的破坏 | 第303-322页 |
一、奉天官荒的部分丈放 | 第304-307页 |
二、吉林官荒的局部丈放 | 第307-316页 |
三、黑龙江官荒的局部丈放 | 第316-318页 |
四、热河及东三蒙地区的局部丈放 | 第318-321页 |
五、森林和草原生态的破坏 | 第321-322页 |
第三节 城镇繁荣与生态环境的改变 | 第322-327页 |
一、城镇的增加与繁荣 | 第322-324页 |
二、资源需求量的增加与生态环境的改变 | 第324-327页 |
第四节 清政府管理下的森林采伐 | 第327-345页 |
一、政府建筑工程对森林采伐 | 第327-332页 |
二、政府管理下的商业采伐 | 第332-343页 |
三、森林资源的减少 | 第343-345页 |
第五节 珍稀生态资源的锐减 | 第345-353页 |
一、虎、貂等动物资源 | 第345-348页 |
二、人参、甘草等野生药用资源 | 第348-350页 |
三、东珠、鲟鳇鱼等珍稀水产资源 | 第350-351页 |
四、资源锐减与采贡制度的名存实亡 | 第351-353页 |
第六章 解禁后的东北生态环境 | 第353-428页 |
第一节 废除封禁与人口剧增 | 第353-373页 |
一、清末东北局势新变化 | 第353-354页 |
二、废除封禁与移民实边 | 第354-356页 |
三、全面放垦与人口剧增 | 第356-373页 |
第二节 朝鲜流民对东北资源的开发 | 第373-387页 |
一、清朝前期朝鲜流民非法进入我国东北 | 第373-380页 |
二、清朝中期朝鲜流民非法进入我国东北 | 第380-382页 |
三、晚清时期朝鲜流民大量进入我国东北 | 第382-387页 |
第三节 俄国、日本对我国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 第387-396页 |
一、俄国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 第387-391页 |
二、日本对东北森林资源的掠夺 | 第391-395页 |
三、东北森林资源的消损 | 第395-396页 |
第四节 东北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 | 第396-406页 |
一、水土流失加剧与洪水泛滥 | 第396-398页 |
二、草原沙漠化出现 | 第398-400页 |
三、河道淤浅与辽河水运的衰落 | 第400-403页 |
四、辽泽的消失与辽东湾海岸线的扩展 | 第403-406页 |
第五节 鼠疫等自然灾疫的爆发与社会应对 | 第406-428页 |
一、清末黑龙江捕獭风行与鼠疫的爆发 | 第406-416页 |
二、生态灾害的增多 | 第416-422页 |
三、政府与社会民众对灾疫的应对 | 第422-428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428-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466页 |
档案与资料汇编类 | 第435-440页 |
典籍类 | 第440-442页 |
方志类 | 第442-446页 |
考察、游记、笔记类 | 第446-448页 |
今人论著及译著 | 第448-454页 |
论文类 | 第454-465页 |
学位论文类 | 第465-466页 |
致谢 | 第466-46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7-4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