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9-11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第二章 普通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 第11-18页 |
一、普通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有利因素 | 第11-13页 |
(一) 新课标中第一次提出文化意识 | 第11页 |
(二) 新教材中文化教学的渗透 | 第11-12页 |
(三) 高考英语对文化知识的考查 | 第12-13页 |
二、普通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不利因素 | 第13-14页 |
(一) 英语作为“工具论”的影响 | 第13页 |
(二) 英语教学状况不尽如人意 | 第13-14页 |
(三) 教师自身文化素养严重匮乏 | 第14页 |
三、普通高中开设英语选修课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 | 第14-18页 |
(一) 普通高中开设英语选修课的背景 | 第14-15页 |
(二) 普通高中开设英语选修课的目的 | 第15-16页 |
(三) 普通高中开设英语选修课的意义 | 第16-18页 |
第三章 普通高中开设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 第18-25页 |
一、普通高中开设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一)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19页 |
(二) 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设理论 | 第19-21页 |
二、普通高中开设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现实意义 | 第21-25页 |
(一) 锐化语言感觉,提高语言技能 | 第22-23页 |
(二) 丰富文化积淀,拓展知识背景 | 第23页 |
(三) 厚实人文素养,铸造精神底子 | 第23-24页 |
(四) 调动非智力因素,激发创作欲望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普通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开设 | 第25-30页 |
一、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开发可能性的调查和结果 | 第25-28页 |
(一) 调查方法 | 第25页 |
(二) 调查内容及结果 | 第25页 |
(三) 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25-26页 |
(四) 调查报告引发的思考 | 第26-28页 |
二、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开发的理念和目标 | 第28-29页 |
三、选修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 第29-30页 |
第五章 普通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实施 | 第30-37页 |
一、教学准备 | 第30-32页 |
(一) 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 | 第30页 |
(二) 确定影视材料 | 第30-31页 |
(三) 主题的提炼 | 第31-32页 |
二、课堂模式 | 第32-34页 |
(一) 导看 | 第32页 |
(二) 观看及讨论 | 第32-33页 |
(三) 学生影评、观后感或故事简写的创作 | 第33页 |
(四) 经典对白总结 | 第33-34页 |
(五) 学唱主题曲 | 第34页 |
三、课程延伸 | 第34-35页 |
(一) 课后检验 | 第34页 |
(二) 课堂讲演 | 第34-35页 |
(三) 陶冶情操 | 第35页 |
四、教学评价 | 第35-37页 |
(一) 视野开阔了,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明显增加了 | 第36页 |
(二) 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 第36页 |
(三) 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 第36-3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7-41页 |
一、结论 | 第37-39页 |
(一) 对英语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 第37页 |
(二)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 第37页 |
(三) 丰富了精品语料的积累,强化了学生的语感 | 第37页 |
(四) 强化了跨文化意识 | 第37-38页 |
(五) 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 | 第38页 |
(六)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 第38页 |
(七) 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 第38页 |
(八) 实现语境教学 | 第38-39页 |
二、建议 | 第39-41页 |
(一) 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 | 第39-40页 |
(二)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建议 | 第40-41页 |
结束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1页 |
附录1:普通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的开发调查问卷Ⅰ(学生问卷) | 第44-46页 |
附录2:普通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调查问卷Ⅱ(教师问卷) | 第46-48页 |
附录3:受试班级的基本情况 | 第48页 |
附录4:前测兴趣比较表 | 第48页 |
附录5:高中英语影视欣赏选修课自我评价及小组评价表 | 第48-50页 |
附录6:后测兴趣比较表 | 第50页 |
附录7:后测成绩比较表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详细摘要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