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湿热病病因病机的文献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前言 | 第10-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35页 |
| 文献综述一 湿热病证的渊源和发展 | 第12-19页 |
| 1 秦汉时期 | 第12-13页 |
| ·湿与热 | 第12页 |
| ·湿热致病 | 第12页 |
| ·湿热与脾胃的关系 | 第12-13页 |
| ·湿热为病的治疗 | 第13页 |
| 2 唐宋元时期 | 第13-14页 |
| 3 明清时期 | 第14-18页 |
| ·明代 | 第14页 |
| ·清代 | 第14-18页 |
| ·叶天士 | 第14-15页 |
| ·薛生白 | 第15-16页 |
| ·吴鞠通 | 第16-17页 |
| ·王孟英 | 第17页 |
| ·其他医家 | 第17-18页 |
| 4 近代 | 第18-19页 |
| 文献综述二 湿热病证的客观化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 1 病理变化 | 第19-20页 |
| 2 证候实质 | 第20-22页 |
| ·微量元素 | 第20页 |
| ·复合营养素 | 第20页 |
| ·免疫功能和自由基 | 第20-21页 |
| ·代谢变化 | 第21页 |
| ·生化基础 | 第21-22页 |
| ·血流变化 | 第22页 |
| 3 脾胃湿热病证 | 第22-26页 |
| ·脾胃湿热的发病机制 | 第22页 |
| ·脾胃湿热与 Hp 感染 | 第22-23页 |
| ·脾胃湿热的胃动力学改变 | 第23-24页 |
| ·脾胃湿热证的免疫 | 第24页 |
| ·脾胃湿热证与炎症 | 第24页 |
| ·脾胃湿热证的血流变化学 | 第24页 |
| ·脾胃湿热证与细胞内能量代谢 | 第24页 |
| ·其他 | 第24-26页 |
| 文献综述三 湿热病证的临床应用 | 第26-35页 |
| 1 热熏蒸肝胆所致的病毒性肝炎 | 第26页 |
| 2 湿热阻滞中焦所致的消化性胃溃疡 | 第26-27页 |
| 3 湿热内盛、肺失宣降导致的咳嗽 | 第27-28页 |
| 4 湿热内蕴所致的糖尿病 | 第28-29页 |
| 5 湿热郁结导致的高脂血症 | 第29-30页 |
| 6 湿热病邪导致的尿路感染 | 第30页 |
| 7 湿热导致的湿疹 | 第30-31页 |
| 8 湿热所致的肾小球肾炎 | 第31-32页 |
| 9 湿热证与痤疮 | 第32-33页 |
| 10 湿热与不明原因的发热 | 第33-35页 |
| 第二部分 湿热病病因病机的文献研究 | 第35-43页 |
| 1 湿热病病因 | 第35-37页 |
| ·外因 | 第35-36页 |
| ·季节气候 | 第35页 |
| ·五运六气 | 第35-36页 |
| ·地理环境 | 第36页 |
| ·内因 | 第36-37页 |
| ·饮食 | 第36页 |
| ·情志 | 第36页 |
| ·劳役 | 第36-37页 |
| ·他脏累及 | 第37页 |
| ·内外因的关系 | 第37页 |
| 2 湿热病病机 | 第37-40页 |
| ·湿热之邪的感受途径 | 第37-39页 |
| ·湿热病受病部位和病机中心是中焦脾胃和阳明太阴经 | 第39页 |
| ·湿性重浊,氤氲阻气 | 第39页 |
| ·湿热病邪的从化与中气盛衰、个人体质关系密切 | 第39-40页 |
| 3 湿热内生的病理表现 | 第40-41页 |
| ·湿阻 | 第40页 |
| ·热蕴 | 第40页 |
| ·气滞 | 第40页 |
| ·血瘀 | 第40-41页 |
| ·气虚 | 第41页 |
| 4 现代医学对湿热内生机理的认识 | 第41-43页 |
| 第三部分 湿热病因病机的临床研究 | 第43-48页 |
| 1 动脉粥样硬化湿热病机的认识 | 第43-44页 |
| ·高血压病 | 第43页 |
| ·高脂血症 | 第43-44页 |
| ·糖尿病 | 第44页 |
| 2 慢性胃炎的湿热病因病机 | 第44-46页 |
| ·湿重于热 | 第45页 |
| ·湿热并重 | 第45页 |
| ·热重于湿 | 第45-46页 |
| 3 肾小球肾炎病因病机探析 | 第46-48页 |
| 第四部分 湿热病的诊断、辨证、治法 | 第48-55页 |
| 1 临床表现 | 第48-51页 |
| ·发病特点 | 第48页 |
| ·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 第48页 |
| ·病证多样,形式不 | 第48页 |
| ·发病季节 | 第48页 |
| ·具有传染性 | 第48页 |
| ·临床症状体征 | 第48-51页 |
| ·基本证候 | 第48-49页 |
| ·特征性证候 | 第49-51页 |
| 2 辨证规律探讨 | 第51-52页 |
| ·首辨病因,明确纲领 | 第51页 |
| ·次辨病位,审察病邪之深浅 | 第51页 |
| ·再辨舌 | 第51-52页 |
| ·后辨湿热轻重 | 第52页 |
| 3 治法探讨 | 第52-55页 |
| ·治则:湿热夹杂,分解湿热,重在理气 | 第52-53页 |
| ·论治法,当分表里上下 | 第53-54页 |
| ·湿热在表 | 第53页 |
| ·湿热在里 | 第53-54页 |
| ·治疗禁忌 | 第54-55页 |
| 第五部分 治疗用药规律探寻 | 第55-61页 |
| 1 统计方法 | 第55页 |
| ·收录范围及标准 | 第55页 |
| ·统计方法 | 第55页 |
| 2 结果 | 第55-60页 |
| 3 结论与意义 | 第60页 |
| 4 存在的问题 | 第60页 |
| 5 今后研究的方向 | 第60-61页 |
| 结语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