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4页 |
ABSTRACT | 第14-2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0-30页 |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 第20-2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24页 |
·研究现状与研究目标 | 第24-26页 |
·研究现状概述 | 第24-26页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本文的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0-56页 |
·公司治理概念的发展 | 第31-37页 |
·委托—代理框架下的公司治理 | 第32-33页 |
·权力配置理论 | 第33-34页 |
·公司治理结构安排 | 第34-37页 |
·银行公司的特殊性 | 第37-42页 |
·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公司 | 第38-39页 |
·银行类公司的产权结构 | 第39-41页 |
·银行公司的特点 | 第41-42页 |
·银行的公司治理 | 第42-48页 |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 第42-43页 |
·基于银行特殊性的银行公司治理 | 第43-45页 |
·银行公司治理的评价标准 | 第45-48页 |
·银行公司治理的两种模式选择 | 第48-53页 |
·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 | 第49-50页 |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 第50-52页 |
·银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6页 |
第三章 美英模式与德日模式的比较研究 | 第56-68页 |
·治理结构的区别 | 第56-58页 |
·治理机制的区别 | 第58-60页 |
·美英模式与德日模式的治理绩效 | 第60-63页 |
·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与融合 | 第63-66页 |
·两种治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63-65页 |
·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发展对我国银行公司治理模式选择的启示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共同治理模式下的银行公司治理 | 第68-93页 |
·银行公司共同治理模式的评价 | 第69-72页 |
·利益相关者的信息 | 第69-71页 |
·共同治理模式的组织效率 | 第71-72页 |
·银行公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72-76页 |
·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 第73-75页 |
·银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 | 第75-76页 |
·存款人与银行公司管理层间的策略互动 | 第76-90页 |
·完全信息的基准模型 | 第77-85页 |
·不完全信息下的银行公司治理 | 第85-90页 |
·小结 | 第90-93页 |
第五章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93-124页 |
·数据来源及其描述 | 第93-95页 |
·基于因子分析的股份制银行公司治理评价 | 第95-109页 |
·因子分析的相关原理 | 第95-97页 |
·因子分析过程 | 第97-104页 |
·股份制银行公司治理的总体评价 | 第104-106页 |
·股份制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6-109页 |
·公司治理与银行绩效——基于主成分回归的分析 | 第109-121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109-113页 |
·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及其衡量指标 | 第113-115页 |
·资产净利率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第115-118页 |
·劳动生产率和公司治理的关系 | 第118-121页 |
·小结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银行公司治理与商业银行改革 | 第124-133页 |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历史沿革 | 第124-128页 |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主要缺陷 | 第128-131页 |
·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 第133-137页 |
·基本结论 | 第133-135页 |
·相关政策建议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7-14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