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6页 |
| 1. 研究的背景 | 第12-13页 |
| (1) 不可替代的Microsoft | 第12-13页 |
| (2) 国内“技术至上”流行轻视设计创意 | 第13页 |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 3.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Windows 界面设计中的三次变革 | 第16-22页 |
| 1. 第一次变革:从字符型到图形型的变革 | 第17-18页 |
| (1) 字符型操作 | 第17页 |
| (2) 字符型中的图形操作 | 第17-18页 |
| 2. 第二次变革:图形界面的飞速发展 | 第18-19页 |
| (1) Windows95 到WindowsXP | 第18-19页 |
| (2) 易操作的系统促进界面艺术的发展 | 第19页 |
| 3. 第三次变革:多通道用户界面的应用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Windows 界面中的图形化操作特征 | 第22-27页 |
| 1. 最基本的特征:WIMP | 第22-25页 |
| (1) W(windows) —窗口 | 第22-24页 |
| (2) I (Icons) —图标 | 第24页 |
| (3) M(Menu)—菜单 | 第24页 |
| (4) P(Pointing Devices) —指点设备 | 第24-25页 |
| 2. 模型化操作 | 第25页 |
| 3. 类自然直接操作 | 第25-27页 |
| 第四章 Windows 操作方式产生的巨大影响 | 第27-32页 |
| 1. 什么是Windows 模式 | 第27-28页 |
| 2. 捆绑式开发 | 第28页 |
| 3. Vista 带来的新模式 | 第28-29页 |
| 4. 福兮祸兮?艺术范畴的双刃剑 | 第29-30页 |
| (1) 界面标准化的益处 | 第29页 |
| (2) 界面模式化的风险 | 第29-30页 |
| 5. 我国人机界面艺术中的国际主义思想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突破 Windows 模式 | 第32-39页 |
| 1. 突破视觉模型 | 第32-35页 |
| 2. 突破文件管理 | 第35页 |
| 3. 突破操作媒介 | 第35-37页 |
| 4. 突破人机关系 | 第37页 |
| 5. 体现地域特色 | 第37-39页 |
| 第六章 设计≠技术十美术 | 第39-47页 |
| 1. 用户情感 | 第40-42页 |
| (1) 个人情感 | 第40-41页 |
| (2) 社会情感 | 第41-42页 |
| 2. 用户体验 | 第42-43页 |
| 3. 功能纽带 | 第43页 |
| 4. 用户环境 | 第43-44页 |
| 5. 超越美术范畴的艺术设计 | 第44-47页 |
| (1) 认知心理学 | 第44-45页 |
| (2) 人机工程学 | 第45-46页 |
| (3) 计算机科学 | 第46页 |
| (4) 人工智能研究 | 第46-47页 |
| 第七章 前景 | 第47-53页 |
| 1. 图形交互界面的将长期存在 | 第48-49页 |
| 2. 文化特征日益明显 | 第49-51页 |
| 3. 未来的多通道界面 | 第51-53页 |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