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 ·与通识课程相关的研究 | 第11-14页 |
| ·研究型大学与通识课程关系的研究 | 第14-15页 |
| ·研究的内容、对象与方法 | 第15-18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 第2章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研究的动因 | 第18-25页 |
|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发展的动力 | 第18-20页 |
| ·培养全面发展的精英人才的需要 | 第18页 |
| ·知识综合化的必然要求 | 第18-19页 |
| ·专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 第19页 |
| ·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 | 第19页 |
| ·繁荣先进大学文化的需要 | 第19-20页 |
|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的问题及原因 | 第20-25页 |
| ·现行通识课程内容的问题 | 第20-23页 |
| ·问题的原因 | 第23-25页 |
| 第3章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选择的理论基础及其依据 | 第25-40页 |
|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的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 ·通识课程的哲学依据 | 第25-27页 |
| ·研究型大学的“独特性” | 第27-29页 |
|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的目标定位 | 第29-35页 |
| ·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29-31页 |
|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目标 | 第31-35页 |
|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 第35-40页 |
| ·研究性 | 第35页 |
| ·前沿性 | 第35-36页 |
| ·反思性 | 第36-37页 |
| ·动态性 | 第37页 |
| ·主体性 | 第37-38页 |
| ·国际性 | 第38-39页 |
| ·文化性 | 第39-40页 |
| 第4章 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合理内容的构建 | 第40-52页 |
| ·知识——通识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 | 第40-41页 |
| ·知识的学科维: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 | 第41-44页 |
| ·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及其关系 | 第41-43页 |
| ·三类知识在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中的表现 | 第43-44页 |
| ·知识的地域维:本土知识和国际知识 | 第44-46页 |
| ·本土知识、国际知识及其关系 | 第44-46页 |
| ·二类知识在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中的表现 | 第46页 |
| ·知识的性质维: 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 第46-48页 |
| ·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及其关系 | 第47页 |
| ·二类知识在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中的表现 | 第47-48页 |
| ·知识的形式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 第48-52页 |
| ·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及其关系 | 第48-49页 |
| ·二类知识在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内容中的表现 | 第49-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