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2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三、主要内容及逻辑结构 | 第21-22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五、研究视点与不足 | 第23-28页 |
第一章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界说 | 第28-86页 |
一、舆论与公共舆论 | 第28-37页 |
(一) 舆论 | 第28-32页 |
(二) 公共舆论 | 第32-37页 |
二、政府公共舆论管理 | 第37-56页 |
(一) 政府与政府职能 | 第37-42页 |
(二) 政府管理与公共舆论 | 第42-48页 |
(三)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内涵、职能及特征 | 第48-56页 |
三、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的理论支撑 | 第56-86页 |
(一) 意识形态理论 | 第56-65页 |
(二) 自由民主理论 | 第65-70页 |
(三) 大众传播理论 | 第70-77页 |
(四) 公共管理理论 | 第77-86页 |
第二章 公众舆论权的维护: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前提 | 第86-129页 |
一、维护公众舆论权与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民主化 | 第87-100页 |
(一) 公众舆论权的内涵与特点 | 第87-93页 |
(二) 公众舆论权与民主政治 | 第93-98页 |
(三) 公众舆论权实现的条件 | 第98-100页 |
二、维护公众舆论权的相关理论 | 第100-106页 |
(一) 资产阶级经典作家论公众舆论权 | 第100-104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公众舆论权 | 第104-106页 |
三、政府维护公众舆论权的内在价值 | 第106-113页 |
(一) 公共舆论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 | 第107-109页 |
(二) 公共舆论关系政府科学决策 | 第109-112页 |
(三) 公共舆论具有政治整合功能 | 第112-113页 |
四、西方国家政府维护公众舆论权的制度与实践——以美国为例 | 第113-129页 |
(一) 美国舆论民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 第113-122页 |
(二) 美国舆论民主制度的局限性 | 第122-129页 |
第三章 公共舆论的干预: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边界及限度 | 第129-161页 |
一、政府干预公共舆论的理论依据 | 第130-138页 |
(一) 维护政治统治秩序 | 第130-132页 |
(二) 维护舆论权利的平衡 | 第132-134页 |
(三) 抑制非理智舆论 | 第134-136页 |
(四) “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干预 | 第136-138页 |
二、政府干预公共舆论的性质与类型 | 第138-151页 |
(一) 集权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公共舆论干预 | 第139-142页 |
(二) 自由主义制度下的政府公共舆论干预 | 第142-148页 |
(三) 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对公共舆论的干预 | 第148-151页 |
三、政府干预公共舆论的限度和边界 | 第151-161页 |
(一) 政府干预的限度:概念与模型 | 第151-155页 |
(二) 政府干预公共舆论的边界设定及原则 | 第155-161页 |
第四章 公共舆论的引导: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积极管理 | 第161-224页 |
一、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内在规律 | 第162-180页 |
(一) 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内涵与结构 | 第162-167页 |
(二) 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规律性 | 第167-180页 |
二、政府公共舆论引导方式与途径 | 第180-202页 |
(一) 主流意识形态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 第180-185页 |
(二) 议程设置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 第185-190页 |
(三) 政策法律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 第190-195页 |
(四) 政府行为对公共舆论的引导 | 第195-199页 |
(五) 政府对负面舆论的抵制 | 第199-202页 |
三、政府宣传: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一种特色 | 第202-210页 |
(一) 政府宣传的真实内涵和价值色彩 | 第203-205页 |
(二) 政府宣传效果及策略分析 | 第205-209页 |
(三) 政府宣传值得关注的问题 | 第209-210页 |
四、跨文化传播中的政府公共舆论引导 | 第210-224页 |
(一) 跨文化传播之于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 第211-217页 |
(二) 跨文化传播中的政府公共舆论引导策略 | 第217-224页 |
第五章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与和谐社会构建 | 第224-268页 |
一、政府公共舆论管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和意义 | 第225-230页 |
(一) 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 | 第226-227页 |
(二) 舆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助推器 | 第227-230页 |
二、我国政府公共舆论管理面临的环境变迁 | 第230-238页 |
(一) 经济社会转型与公共舆论结构多元化 | 第231-232页 |
(二) 市民社会成长与公共舆论的自主性 | 第232-233页 |
(三) 网络传播的兴起与公共舆论表达渠道多样化 | 第233-236页 |
(四) 跨文化传播条件下政府公共舆论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236-238页 |
三、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模式的转换 | 第238-268页 |
(一)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民主化趋向 | 第239-248页 |
(二)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法治化趋向 | 第248-257页 |
(三)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效能化趋向 | 第257-268页 |
结束语 | 第268-27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70-282页 |
后记 | 第282-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