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45块于楼、兴隆台油层精细油藏描述
绪论 | 第1-10页 |
第1章 概况 | 第10-12页 |
·工区概况 | 第10页 |
·勘探历程 | 第10-11页 |
·开发历程 | 第11-12页 |
第2章 精细油藏地质特征描述 | 第12-61页 |
·地层特征 | 第12-14页 |
·地层层序 | 第12页 |
·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第12-14页 |
·构造研究 | 第14-23页 |
·全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 第14-16页 |
·断裂系统 | 第16-22页 |
·构造形态 | 第22-23页 |
·测井二次解释 | 第23-28页 |
·资料库建立 | 第23页 |
·测井资料的前期处理 | 第23-26页 |
·测井二次解释参数 | 第26页 |
·建立孔、渗、饱模型 | 第26-28页 |
·沉积特征 | 第28-38页 |
·沉积背景 | 第28页 |
·砂体分布 | 第28-29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9-32页 |
·沉积相模式 | 第32-33页 |
·沉积微相展布 | 第33-38页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8-46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38-39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9-40页 |
·非均质性 | 第40-41页 |
·孔隙结构 | 第41-43页 |
·隔夹层研究 | 第43-44页 |
·热采后的储层变化 | 第44-46页 |
·油层分布 | 第46-51页 |
·油、水、干层的确定 | 第46-47页 |
·流动单元划分与展布 | 第47-49页 |
·油层分布 | 第49-50页 |
·油藏类型及油水界面 | 第50-51页 |
·原油性质及压力 | 第51-52页 |
·原油性质 | 第51页 |
·压力 | 第51-52页 |
·储量复算 | 第52-55页 |
·储量参数的确定 | 第52-53页 |
·储量的计算及结果 | 第53页 |
·储量变化情况分析 | 第53-54页 |
·锦45-32-18 块储量计算 | 第54-55页 |
·三维地质模型 | 第55-61页 |
·资料搜集 | 第55-56页 |
·工区内网格的划分 | 第56页 |
·构造模型的建立 | 第56-59页 |
·属性模型的建立 | 第59-61页 |
第3章 剩余油分布研究 | 第61-76页 |
·测井方法识别水淹层 | 第61-69页 |
·原测井解释水淹层生产情况 | 第61-62页 |
·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 | 第62-66页 |
·本区油层水淹识别方法 | 第66-67页 |
·水淹规律分析 | 第67-69页 |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第69-76页 |
·剩余可采储量法 | 第69-73页 |
·数值模拟法 | 第73-76页 |
第4章 部署 | 第76-82页 |
·部署原则 | 第76页 |
·部署依据 | 第76-82页 |
·于楼油层部署 | 第76-78页 |
·兴隆台油层部署 | 第78-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详细摘要 | 第87-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