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结构论文

提高硅微陀螺仪性能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正交误差与杂散电容分析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3页
     ·硅微机械陀螺仪在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4-18页
     ·硅微机械陀螺仪在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正交误差解决方法研究状况第19-22页
     ·杂散电容的抑制方法第22-23页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第23-25页
     ·课题来源第23-24页
     ·研究内容第24-25页
第二章 硅微机械陀螺仪的基本理论第25-38页
   ·引言第25页
   ·硅微机械陀螺仪的运动分析及相关理论第25-34页
     ·硅微机械陀螺仪的运动分析第25-27页
     ·硅微机械陀螺仪的电容检测机理第27-29页
       ·平板式电容检测第27-28页
       ·梳齿式电容检测第28-29页
     ·误差分析第29-34页
       ·结构性误差第29-33页
         ·原理性误差第30-32页
         ·加工误差第32-33页
           ·正交误差第32-33页
           ·力不平衡引起的误差信号第33页
       ·噪声分析第33-34页
   ·硅微机械陀螺仪的加工工艺第34-37页
     ·体硅微制造(Bulk Micromaching)第35-36页
     ·表面微加工(Surface Micromaching)第36-37页
     ·LIGA第37页
     ·复合微机械加工技术第37页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正交误差的研究与分析第38-66页
   ·引言第38页
   ·基本理论第38-40页
     ·弹性系统的刚度矩阵第38-40页
     ·支承梁的刚度计算方法第40页
   ·不等弹性第40-61页
     ·四根梁的弹性系统第40-48页
       ·弹性系统第41-43页
         ·弹性系统的坐标轴在平面内的偏转第41-42页
         ·弹性系统坐标轴的中心点在平面内偏移第42-43页
       ·支承梁加工误差产生的正交位移分析第43-48页
         ·工艺分析第44页
         ·梁宽不等第44-47页
         ·梁的中心线与参考坐标轴不垂直第47-48页
         ·结构的厚度不等第48页
     ·六根梁的弹性系统第48-54页
       ·弹性系统第49-50页
         ·弹性系统的坐标轴在平面内发生偏转第49-50页
         ·弹性系统坐标轴的中心点在平面内偏移第50页
       ·支承梁加工误差产生的正交位移分析第50-54页
         ·梁宽不等第50-53页
         ·梁的中心线与参考坐标轴不垂直第53-54页
     ·支承梁的刚度矩阵第54-61页
   ·不平衡力第61-65页
     ·驱动电极板间距不等第62-63页
     ·敏感电极板间距不等第63-65页
       ·平板式电容极板第63-64页
       ·梳齿式电容极板第64-65页
   ·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硅微机械陀螺仪的机电接口模型分析第66-81页
   ·引言第66页
   ·硅微机械陀螺仪的机电接口模型第66-68页
   ·硅微机械陀螺仪的电容与电阻分析第68-80页
     ·电容分析第69-74页
       ·有用电容第69-71页
       ·杂散电容第71-74页
     ·杂散电容对输出的影响第74-78页
       ·引线与活动结构间电容C_(pw) 对输出的影响第75-76页
       ·衬底与活动结构间电容C_(pM) 对输出的影响第76-78页
     ·电阻对输出的影响第78-80页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Z轴硅微机械陀螺仪的结构改进第81-105页
   ·引言第81页
     ·Z轴硅微机械陀螺仪的运动分析第81-90页
     ·理想运动分析第82-84页
     ·正交误差第84-90页
       ·外支承有加工误差第85-87页
       ·内支承有加工误差时第87-88页
       ·内外支承都有加工误差第88-90页
   ·正交误差的减小方法第90-95页
     ·外支承的改进第90-94页
       ·外支承刚度矩阵第90-91页
       ·外支承的改进第91-94页
         ·折叠梁第91-93页
         ·横梁组件第93-94页
     ·内支承梁的改进第94-95页
   ·杂散电容的减小第95-97页
   ·仿真第97-104页
     ·模态分析第97-100页
       ·模态分析的基本理论第98页
       ·模态仿真第98-100页
     ·动力学响应分析第100-104页
       ·动力学响应分析基本理论第100-102页
       ·正交位移的计算与仿真第102-104页
   ·小结第104-105页
第六章 实验第105-110页
   ·引言第105页
   ·设计与加工第105页
   ·实验第105-109页
     ·驱动频率特性的实验曲线第105-107页
     ·正交误差第107-108页
     ·噪声分析第108-109页
     ·实验结果分析第109页
   ·小结第109-11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0-112页
   ·总结第110-111页
   ·展望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0页
附录 折叠梁的刚度计算第120-1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车辆排气污染物测试技术研究与工程实现
下一篇:车辆主动安全性能道路试验系统及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