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2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软件质量控制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0-11页 |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11-12页 |
第2章 软件质量与软件质量控制活动 | 第12-18页 |
·软件质量 | 第12-13页 |
·软件质量控制 | 第13-16页 |
·软件质量控制概念 | 第13-15页 |
·软件质量控制活动 | 第15-16页 |
·软件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 第16-17页 |
·协同概念 | 第17-18页 |
第3章 Agent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第18-32页 |
·Agent主要理论及基本结构 | 第18-21页 |
·Agent概念及特性 | 第18-19页 |
·Agent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Agent系统的知识库 | 第20-21页 |
·多Agent主要理论及体系结构 | 第21-24页 |
·多Agent系统的概念及特性 | 第21-22页 |
·多Agent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22-24页 |
·多Agent间的通信 | 第24-30页 |
·通信的方式 | 第24-25页 |
·KQML通信语言 | 第25-26页 |
·FIPA ACL通信语言 | 第26-27页 |
·FIPA ACL消息 | 第27-30页 |
·本体 | 第30页 |
·多Agent间的协作 | 第30-32页 |
第4章 基于多Agent的软件质量协同控制模型分析与设计 | 第32-46页 |
·SQCCM的逻辑结构 | 第32-33页 |
·系统模型的总体设计及功能分析 | 第33-35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33-34页 |
·系统各模块功能概述 | 第34-35页 |
·系统模型主要模块分析 | 第35-39页 |
·各模块之间的循环关系 | 第35-36页 |
·各模块之间的协同关系 | 第36-37页 |
·工作流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系统模型的组成结构设计 | 第39-41页 |
·质量Agent的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其它Agent的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系统模型的数据库设计 | 第41-46页 |
·JDBC数据库访问技术 | 第41-42页 |
·系统模型数据库结构设计 | 第42-46页 |
第5章 软件质量协同控制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实现 | 第46-68页 |
·开发模式及运行平台 | 第46-48页 |
·浏览器/服务器模型 | 第46页 |
·多Agent支撑平台JADE | 第46-48页 |
·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 第48-54页 |
·系统模型的通信机制 | 第48-52页 |
·系统模型的协同机制 | 第52-54页 |
·质量Agent的原型实现 | 第54-66页 |
·质量Agent定义 | 第54-55页 |
·质量Agent推理方法 | 第55-58页 |
·质量Agent知识库 | 第58-62页 |
·质量Agent视图 | 第62-66页 |
·其它各应用Agent的抽象基类实现 | 第66-68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8-70页 |
·工作总结 | 第68页 |
·下一步工作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