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8页 |
第一章 范畴与道德教育范畴的概念厘定与理解 | 第18-32页 |
一、范畴的哲学释义 | 第18-28页 |
(一) 范畴:存在的“存在方式” | 第19-22页 |
(二) 实体:范畴体系中的核心范畴 | 第22-24页 |
(三) 概念或本质存在:核心范畴的表征或基本表达方式 | 第24-28页 |
二、道德教育范畴的基本理解 | 第28-29页 |
三、本研究对道德教育范畴的运用与安排 | 第29-32页 |
第二章 道德范畴的在先性、本体涵义及道德教育范畴的逻辑分析——道德教育本体论范畴审理(上) | 第32-60页 |
一、本体论:哲学释义与使用原则 | 第32-41页 |
(一) 本体论之哲学解释 | 第33-38页 |
(二) 道德教育“本体论范畴”的理解与使用原则 | 第38-41页 |
二、道德范畴与道德教育范畴的关联与辩正:本体论分析 | 第41-60页 |
(一) 道德范畴进入道德教育范畴论研究的逻辑必然性 | 第41-46页 |
(二) 道德范畴的本体涵义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的逻辑把握 | 第46-50页 |
(三) 道德范畴与习俗、伦理、品德诸范畴的逻辑关联与异趣 | 第50-60页 |
第三章 道德范畴的逻辑起点、基本限定及道德教育范畴论意蕴——道德教育本体论范畴审理(下) | 第60-101页 |
一、利益关系:道德范畴的逻辑起点及道德教育范畴论意蕴 | 第60-73页 |
(一) 利益关系:理解道德范畴本质特征的逻辑起点 | 第60-63页 |
(二) 自利性:道德范畴存在的一个基本特征 | 第63-66页 |
(三) 自利性≠自私性:对道德范畴利益性逻辑起点的进一步理解 | 第66-70页 |
(四) 自利与利他的统一:道德教育回归生活本性与切近生命本质的基本担保 | 第70-73页 |
二、道德范畴的限定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分析 | 第73-86页 |
(一) 道德范畴、非道德范畴与不道德范畴之区辨:道德教育范畴论考察 | 第73-78页 |
(二) 道德观念与关于道德的观念之区分:道德教育范畴论考量 | 第78-80页 |
(三) 对错(认知)与善恶(道德)之分别:道德教育范畴论考证 | 第80-86页 |
三、关于德育论之本体论范畴的一种假设 | 第86-101页 |
(一) 对德育论之本体论范畴的一种初步认识与理解 | 第87-96页 |
(二) 德育论由以申明的立场 | 第96-101页 |
第四章 道德范畴的教育要求:道德教育范畴的特性与结构分析——道德教育认识论范畴审理 | 第101-148页 |
一、道德范畴的内在特征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意蕴:道德教育的遗忘与补遗 | 第101-123页 |
(一) 道德的规范性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分析 | 第102-106页 |
(二) 道德的相对性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反思 | 第106-113页 |
(三) 道德的生命性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辩护 | 第113-119页 |
(四) 道德的实践性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把握 | 第119-123页 |
二、道德范畴的结构分析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意义:对四种“主义”的道德教育范畴论理解 | 第123-142页 |
(一) 主知主义:合理性、限度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意义 | 第124-129页 |
(二) 主情主义:合理性、限度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意义 | 第129-135页 |
(三) 主意主义:合理性、限度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意义 | 第135-137页 |
(四) 主行主义:合理性、限度及其道德教育范畴论意义 | 第137-140页 |
(五) 道德教育范畴的多向度与多重性:一种整合的观点 | 第140-142页 |
三、道德范畴的教育要求:道德教育范畴的双重视角及理论规定 | 第142-148页 |
(一) 道德(的)教育:教育活动的内在使命 | 第143-144页 |
(二) “道德地”教育:教育活动的道德 | 第144-148页 |
第五章 道德教育范畴的实践运行及其逻辑把握——道德教育实践论范畴审理 | 第148-167页 |
一、道德教育活动中两种基本运行方式的范畴论理解 | 第148-157页 |
(一) 直接的道德教学:可教的与不可教的 | 第148-152页 |
(二) 间接的道德教育:可行的与不可行的 | 第152-156页 |
(三) 对各科教学道德教育职能的合理理解 | 第156-157页 |
二、道德教育活动中两个对偶范畴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关怀 | 第157-167页 |
(一) 目的与手段:难解的纽结与实践的困惑 | 第158-162页 |
(二) 内容与形式:必要的张力与现实的选择 | 第162-164页 |
(三) 引申的与不可引申的:道德教育范畴论立场 | 第164-167页 |
第六章 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的价值诉求 | 第167-176页 |
一、道德教育范畴论研究:德育论学科体系建构的逻辑铺垫 | 第167-173页 |
(一) 从范畴到体系: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的逻辑启示 | 第168-170页 |
(二) 从简单范畴到复杂范畴:德育论学科范畴的运行轨迹 | 第170-172页 |
(三) 中介范畴:德育论理论范畴与实践范畴的“构架” | 第172-173页 |
二、道德教育范畴论研究之于德育论范畴体系建设的意义 | 第173-176页 |
余论 道德教育范畴论研究的作为与期待 | 第176-180页 |
注释 | 第180-19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9-207页 |
后记 | 第207-21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