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

中文摘要第1页
英文摘要第13页
引论第13-26页
 一、“城市文学”与“文学中的城市”第13-16页
 二、“文学中的城市”:经验记忆抑或想象第16-23页
 三、文学的上海想象研究:研究的观点、意义与策略第23-26页
第一章 文学中的上海想象第26-70页
 第一节 民族现代化与上海想象第26-42页
  一、民族国家想象与近代上海第26-29页
  二、关于上海的两大形象谱系第29-35页
  三、文化身份中的权力与想象叙述第35-42页
 第二节 百年来文学上海想象的历程第42-70页
  一、晚清的上海叙述第42-50页
  二、五四到30年代:从启蒙现代性到城市现代性的表意系统第50-61页
  三、作为新中国国家意义的体现第61-66页
  四、从国家想象到全球化想象第66-68页
  五、上海想象的几个特点第68-70页
第二章 茅盾的上海想象第70-96页
 第一节 理论要求与上海题材第70-76页
  一、对国家本质与动态的追踪第70-73页
  二、中国社会的“麻雀”第73-76页
 第二节 半殖民地中国国家文本—《子夜》论第76-84页
  一、经济中心性主导的文本格局第76-80页
  二、人物属性的现代性想象第80-84页
 第三节 《子夜》中的另一个上海第84-91页
 第四节 城市视角中的乡村想象第91-96页
第三章 物质与消费意义的国际风格—早期海派的上海想象第96-129页
 第一节 空间与空间呈现中的城市第96-106页
  一、异域想象第97-100页
  二、弥合种族、阶级、历史差异的共有空间第100-103页
  三、瞬间中的空间呈现方式第103-106页
 第二节 人物想象中的符码特征第106-122页
  一、人物体貌的西方特征第107-112页
  二、女性身体的新喻体第112-114页
  三、人物属性与关系的符号性、虚拟性第114-122页
 第三节 上海与乡土想象第122-129页
  一、虚拟的乡土第122-124页
  二、外化于城市的乡土第124-129页
第四章 新中国形象与国家工业化-50-70年代的上海想象第129-171页
 第一节 新上海城市形象的国家意义第129-134页
 第二节 血统论:上海的左翼历史逻辑第134-141页
  一、红色的上海第134-139页
  二、革命的城市史与家族史第139-141页
 第三节 断裂论:新旧上海的不同意义第141-149页
  一、上海资本主义的终结第142-145页
  二、空间意义上的新上海第145-149页
 第四节 社会主义城市公共性想象与日常性的消亡第149-158页
  一、城市私性生活形态的消亡第149-151页
  二、私人生活的资产阶级想象第151-155页
  三、公共意义上的空间与时间第155-158页
 第五节 工业题材与国家工业化的想象第158-171页
  一、巨形规模的工业题材文学生产第158-162页
  二、工业主义逻辑的全面建立第162-171页
余论 90年代:“上海怀旧”与新的全球化想象第171-178页
参考书目第178-183页
后记第183-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数据仓库技术在烟草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从《紫色》看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