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3页 |
1. 产后抑郁的西医认识 | 第10-16页 |
·产后抑郁流行病学资料 | 第10-11页 |
·产后抑郁的病因 | 第11-12页 |
·产后抑郁的发病机制 | 第12-15页 |
·生殖内分泌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 第12-14页 |
·催乳素(PRL)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 第12-13页 |
·孕激素(P)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 第13页 |
·雌二醇(E_2)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 第13页 |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 第13-14页 |
·神经内分泌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 第14页 |
·孤啡肽(OFQ)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 第14页 |
·脑神经肽抗体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 第14页 |
·皮质醇浓度与产后抑郁关系 | 第14页 |
·产后抑郁与甲状腺机能的关系 | 第14-15页 |
·生化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 第15页 |
·遗传与产后抑郁的关系 | 第15页 |
·产后抑郁的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2. 产后抑郁的中医认识 | 第16-18页 |
·产后抑郁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祖国医学对郁证的认识 | 第17页 |
·祖国医学对产后抑郁的认识 | 第17-18页 |
·产后抑郁的历史沿革 | 第17-18页 |
·产后抑郁的病因病机 | 第18页 |
3. 产后抑郁的治疗 | 第18-31页 |
·产后抑郁的中医药治疗 | 第18-23页 |
·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单味中药 | 第18-19页 |
·抗抑郁作用的复方研究 | 第19-20页 |
·辨证分型论治 | 第20-22页 |
·产后抑郁的针灸治疗 | 第22-23页 |
·电针疗法 | 第22-23页 |
·毫针疗法 | 第23页 |
·产后抑郁的西药治疗 | 第23-27页 |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 第24页 |
·三环类抗抑郁制剂 | 第24-25页 |
·非三环类抗抑郁药 | 第25-27页 |
·激素治疗 | 第27页 |
·产后抑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7-28页 |
·心理疗法 | 第28-31页 |
·中医的心理疗法 | 第28-30页 |
·情志相胜法 | 第28-29页 |
·移精变气法 | 第29页 |
·开导疗法 | 第29页 |
·顺情遂愿疗法 | 第29页 |
·暗示疗法 | 第29-30页 |
·西医的心理疗法 | 第30-31页 |
·支持性心理疗法 | 第30页 |
·特殊性心理疗法 | 第30-31页 |
·物理疗法 | 第31页 |
·电休克疗法 | 第31页 |
·音乐疗法 | 第31页 |
·其他疗法 | 第31页 |
4. 产后抑郁的预防 | 第31-33页 |
·加强宣传教育 | 第32页 |
·心理护理 | 第32页 |
·加强医患交流 | 第32页 |
·改善医疗设施和优化分娩环境 | 第32-33页 |
第二部分 产后抑郁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中医辩证分型的临床分析 | 第33-38页 |
第三部分 中医药治疗本病及实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47-48页 |
抑郁自评量表 | 第48-50页 |
声明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