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Exordium | 第1-39页 |
1.1 the Research Meaning of the Multimedia Synchronization | 第27-29页 |
1.2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Synchronous Technology in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 第29-37页 |
1.2.1 the Synchronization Categories | 第30-32页 |
1.2.2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Synchronization | 第32-34页 |
1.2.3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Synchronization Technology | 第34-37页 |
1.3 the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 | 第37-38页 |
1.4 the Innovative Points of the Thesis | 第38-39页 |
Chapter 2: the Network Demand Analysis of the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 第39-46页 |
2.1 the Characters of the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 第39-40页 |
2.2 the Demand of the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for the Network | 第40-42页 |
2.3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 第42-44页 |
2.3.1 the Parameter Definition | 第42-43页 |
2.3.2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 第43-44页 |
2.4 the Effective Solutions of the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with the High-quality | 第44-46页 |
Chapter 3: the Summarization on the Key Technology of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 第46-68页 |
3.1 the Technology Summarization of the Multimedia Data Compression | 第46-57页 |
3.1.1 the Coding Technology of the Multimedia Data | 第47-53页 |
3.1.2 the Stand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Coding and Decoding | 第53-57页 |
3.2 the Technology Summarization of the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 第57-66页 |
3.2.1 the Basic Way of the Multimedia Signal Transmitting | 第57-58页 |
3.2.2 the Transmission Protocols of the Network | 第58-60页 |
3.2.3 the Synchroniz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of the Multimedia | 第60-63页 |
3.2.4 the Channel Sharing Technology | 第63-64页 |
3.2.5 the Congestion Controlling Technology of the Multimedia | 第64-65页 |
3.2.6 the Error Controlling Technology of the Multimedia | 第65-66页 |
3.2.7 theRate Controlling | 第66页 |
3.3 the Summarization of this Chapter | 第66-68页 |
Chapter 4: the Model of the Multimedia Real-time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 第68-85页 |
4.1 the Existing Work | 第68-80页 |
4.1.1 the Synchronization of Increasing Other Services | 第68页 |
4.1.2 the Synchronization Based on Time | 第68-80页 |
4.2 the Synchronization Controlling Model of this Thesis Proposing | 第80-85页 |
Chapter 5: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Multimedia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 第85-109页 |
5.1 the Design of the Main Modules of the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 第85-100页 |
5.1.1 the Dynamic Buffer Module | 第85-96页 |
5.1.2 the Detecting Module of the Occupation Rate of the Buffer | 第96-97页 |
5.1.3 the Detecting Module of the Loss Rate | 第97-99页 |
5.1.4 the Flow Adjusting Module | 第99-100页 |
5.2 the Emulation Experiment of the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 第100-101页 |
5.3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nd-to-end Transmission System of the Multimedia | 第101-109页 |
5.3.1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System | 第101-103页 |
5.3.2 the Introduction on the Developing Tools of the System | 第103-104页 |
5.3.3 the Function Realization of the Modules | 第104-109页 |
Chapter 6: Summarization and Prospect | 第109-112页 |
6.1 the Summarization | 第109-110页 |
6.2 the Prospect | 第110-112页 |
Expression of my Appreciation | 第112-113页 |
References | 第113-117页 |
Appendix:the Emulation Experiment | 第117-125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5-133页 |
1.1.多媒体通信中同步技术的研究意义 | 第125-126页 |
1.2.多媒体通信中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6-131页 |
1.2.1 同步的分类 | 第127-128页 |
1.2.2 影响同步的因素 | 第128-129页 |
1.2.3 现有同步技术的分析 | 第129-131页 |
1.3.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31页 |
1.4.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133页 |
第二章:多媒体通信的网络需求分析 | 第133-138页 |
2.1.多媒体传输的特点 | 第133-134页 |
2.2.多媒体传输对网络的需求 | 第134-135页 |
2.3.多媒体传输的性能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 第135-137页 |
2.3.1 参数定义 | 第135页 |
2.3.2 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5-137页 |
2.4.高质量多媒体传输有效的解决方案 | 第137-138页 |
第三章: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综述 | 第138-154页 |
3.1.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概述 | 第138-147页 |
3.1.1 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 | 第138-143页 |
3.1.2 国际编解码标准 | 第143-147页 |
3.2.多媒体传输技术概述 | 第147-153页 |
3.2.1 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方式 | 第147页 |
3.2.2 网络传输协议 | 第147-148页 |
3.2.3 多媒体同步控制技术 | 第148-150页 |
3.2.4 信道共享技术 | 第150-151页 |
3.2.5 多媒体拥塞控制技术 | 第151-152页 |
3.2.6 多媒体差错控制技术 | 第152-153页 |
3.2.7 速率控制 | 第153页 |
3.3.本章总结 | 第153-154页 |
第四章:多媒体实时同步机制的模型 | 第154-165页 |
4.1.已有的工作 | 第154-162页 |
4.1.1 增加其他服务的同步 | 第154页 |
4.1.2 时域同步 | 第154-162页 |
4.2.本文提出的同步控制模型 | 第162-165页 |
第五章:多媒体同步机制的设计和实现 | 第165-183页 |
5.1.同步机制的主要模块设计 | 第165-176页 |
5.1.1 缓冲模块 | 第165-173页 |
5.1.2 缓冲区占有率检测模块 | 第173-174页 |
5.1.3 丢失率检测模块 | 第174-175页 |
5.1.4 流量调节模块 | 第175-176页 |
5.2.同步机制的仿真实验 | 第176页 |
5.3.多媒体端到端传输系统的实现 | 第176-183页 |
5.3.1 系统概述 | 第176-177页 |
5.3.2 系统开发工具介绍 | 第177-179页 |
5.3.3 模块功能实现 | 第179-183页 |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 第183-185页 |
6.1.总结 | 第183页 |
6.2.展望 | 第183-185页 |
致谢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0页 |
附件 仿真实验 | 第190-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