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论文选题背景 | 第9-15页 |
| ·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 第9-11页 |
| ·网络拥塞控制概述 | 第11-15页 |
|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 2 桌面视频会议系统模型 | 第18-26页 |
| ·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基于H.323 的视频会议模型 | 第18-20页 |
| ·基于SIP 的视频会议模型 | 第20-23页 |
| ·一种基于SIP 的简化视频会议系统模型的提出 | 第23-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3 多媒体流拥塞控制模型 | 第26-34页 |
| ·用于多媒体流传输的实时通信协议 | 第26-28页 |
| ·RTP/RTCP 协议 | 第26-28页 |
| ·实时流协议RTSP | 第28页 |
| ·资源预留协议RSVP | 第28页 |
| ·多媒体流传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 ·多媒体流拥塞控制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9-30页 |
| ·MIMO 自适应拥塞控制模型 | 第30-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4 接收端算法 | 第34-37页 |
| ·MIMO 自适应拥塞控制的接收端模型 | 第34页 |
| ·检测拥塞事件 | 第34-36页 |
| ·构造和发送反馈信息包 | 第36页 |
| ·小结 | 第36-37页 |
| 5 发送端算法 | 第37-44页 |
| ·MIMO 自适应拥塞控制模型的发送端模型 | 第37-38页 |
| ·对反馈信息修正 | 第38页 |
| ·估计网络带宽X | 第38-40页 |
| ·收到反馈包时发送端动作 | 第39-40页 |
| ·定时器T_nofeedback 触发时发送端动作 | 第40页 |
| ·MIMO 控制 | 第40-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6 算法实现 | 第44-61页 |
| ·算法实现环境 | 第44页 |
| ·数据包结构描述 | 第44-45页 |
| ·RTP 包结构描述 | 第44-45页 |
| ·RTCP 反馈包结构 | 第45页 |
| ·数据包封装 | 第45页 |
| ·接收端算法实现 | 第45-48页 |
| ·网络通信模块 | 第45-47页 |
| ·拥塞控制模块 | 第47-48页 |
| ·发送端算法实现 | 第48-52页 |
| ·对反馈信息的修正 | 第49-50页 |
| ·计算可用带宽 | 第50页 |
| ·MIMO 控制实现 | 第50-52页 |
| ·关于帧缓冲控制 | 第52页 |
| ·算法中进一步优化措施 | 第52-60页 |
| ·算法中的常量与公式 | 第53-54页 |
| ·多线程调度优化 | 第54-55页 |
| ·对穿透代理/防火墙通信的探讨 | 第55-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7 模拟实验 | 第61-66页 |
| ·实验环境 | 第61页 |
| ·算法的网络拥塞自适应能力 | 第61-63页 |
| ·瓶颈链路带宽减少时的表现 | 第62-63页 |
| ·瓶颈链路带宽增加时的表现 | 第63页 |
| ·算法的TCP 友好性 | 第63-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8 结论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7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