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 ·甘露醇简介 | 第7页 |
| ·甘露醇的应用及市场概况 | 第7-8页 |
| ·甘露醇的用途 | 第7-8页 |
| ·市场概况 | 第8页 |
| ·甘露醇生产技术概况 | 第8-12页 |
| ·天然物提取法 | 第9页 |
| ·化学合成法 | 第9-10页 |
| ·生物转化法 | 第10-12页 |
| ·酶转化法 | 第10-11页 |
| ·微生物转化 | 第11-12页 |
| ·乳酸菌发酵产甘露醇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乳酸菌发酵产甘露醇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 ·乳酸菌转化甘露醇的机理 | 第13-15页 |
| ·同型发酵乳酸菌 | 第13-14页 |
| ·异型发酵乳酸菌 | 第14-15页 |
| ·甘露醇检测分析的方法 | 第15页 |
|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课题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乳酸菌发酵体系中甘露醇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17-28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17页 |
| ·薄层色谱法分析发酵体系中的甘露醇 | 第17-21页 |
| ·薄层色谱法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 ·薄层色谱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 第19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19-21页 |
| ·展开剂优化的单因素试验 | 第19-21页 |
| ·显色剂的确定 | 第21页 |
| ·结论 | 第21页 |
| ·分光光度法分析发酵体系中的甘露醇 | 第21-26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2-26页 |
| ·果糖对甘露醇分析测定的干扰 | 第22-23页 |
| ·脱水处理的作用效果 | 第23页 |
| ·脱水处理后稀释度的确定 | 第23-24页 |
| ·脱水处理产生的干扰因素 | 第24-26页 |
| ·精密度试验 | 第26页 |
| ·回收率 | 第26页 |
| ·结论 | 第26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甘露醇 | 第26-27页 |
| ·样品处理 | 第27页 |
| ·高效液相分析条件 | 第27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产甘露醇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28-35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 ·采样样品分析结果 | 第30页 |
| ·LBS 平板分离乳酸菌结果 | 第30页 |
| ·产甘露醇乳酸菌的初筛结果 | 第30-31页 |
| ·产甘露醇乳酸菌的复筛结果 | 第31页 |
| ·产甘露醇乳酸菌的筛选结果 | 第31页 |
| ·产甘露醇乳酸菌PM152 的菌株鉴定 | 第31-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产甘露醇乳酸菌的生长特性与转化甘露醇的研究 | 第35-50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5页 |
| ·产甘露醇乳酸菌的生长特性的研究 | 第35-38页 |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3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5-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 ·最适生长温度 | 第36页 |
| ·最高及最低生长温度 | 第36-37页 |
| ·最适初始生长pH | 第37页 |
| ·最高及最低初始生长pH | 第37-38页 |
| ·生长曲线测定 | 第38页 |
| ·发酵培养基组成对甘露醇转化的影响 | 第38-45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5页 |
| ·碳源对甘露醇转化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氮源对甘露醇转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 ·无机金属离子对甘露醇转化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缓冲剂用量对转化过程的影响 | 第43页 |
| ·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选择 | 第43-45页 |
| ·培养基组分优化后的甘露醇转化率的考察 | 第45页 |
| ·乳酸菌转化甘露醇条件的研究 | 第45-48页 |
|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5-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主要结论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 附录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