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8-15页 |
1.1.1 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8-10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1.1.3 课题研究的环境背景 | 第11-13页 |
1.1.4 企业营销渠道危机及其预警管理研究的不足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 第13-15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15-16页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2.1 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21页 |
2.1.1 鲍勇剑和陈百助的危机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1.2 苏伟伦的危机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1.3 诺曼·R·奥古斯丁的危机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1.4 哈佛大学的危机管理理论 | 第19页 |
2.1.5 罗伯特·希斯的危机管理理论 | 第19-21页 |
2.2 营销渠道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2.1 伯特·罗森布罗姆(Bert Rosenbloom)的营销渠道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2 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 | 第22页 |
2.2.3 李蔚的营销渠道安全理论 | 第22页 |
2.2.4 候忠义的营销渠道危机管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企业营销渠道危机的基本界定 | 第24-41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24-28页 |
3.1.1 危机 | 第24-25页 |
3.1.2 营销渠道危机 | 第25-26页 |
3.1.3 营销渠道冲突、营销渠道竞争与营销渠道危机的区别 | 第26-28页 |
3.2 营销渠道危机的征兆、特点、分类及主要表现形式 | 第28-37页 |
3.2.1 营销渠道危机的征兆 | 第28-32页 |
3.2.2 营销渠道危机的主要特点 | 第32-34页 |
3.2.3 营销渠道危机的分类 | 第34-36页 |
3.2.4 营销渠道危机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36-37页 |
3.3 营销渠道危机的生命周期 | 第37-41页 |
3.3.1 孕育期 | 第39页 |
3.3.2 潜伏期 | 第39-40页 |
3.3.3 发展期 | 第40页 |
3.3.4 爆发期 | 第40页 |
3.3.5 休眠期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营销渠道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 第41-54页 |
4.1 营销渠道危机预警管理系统的基本结构 | 第41-43页 |
4.1.1 各个子系统的基本管理职能 | 第41-42页 |
4.1.2 各个子系统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42-43页 |
4.2 营销渠道危机预警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 第43-44页 |
4.2.1 诊断功能 | 第43页 |
4.2.2 分析功能 | 第43页 |
4.2.3 控制功能 | 第43页 |
4.2.4 监测功能 | 第43-44页 |
4.2.5 自动化功能 | 第44页 |
4.2.6 预警功能 | 第44页 |
4.3 营销渠道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4-48页 |
4.3.1 预警指标的构建原则 | 第44-45页 |
4.3.2 营销渠道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45-48页 |
4.4 具体预警指标的形成 | 第48-49页 |
4.4.1 指标选择方法 | 第48-49页 |
4.4.2 指标数据收集方法 | 第49页 |
4.4.3 所收集指标的类别 | 第49页 |
4.5 警灯的设置 | 第49-50页 |
4.6 警区的设立 | 第50-52页 |
4.7 不同警区里的指标管理对策 | 第52-54页 |
第五章 营销渠道危机的管理措施 | 第54-66页 |
5.1 营销渠道危机的控制与处理 | 第54-62页 |
5.1.1 营销渠道危机的控制与处理运作流程 | 第54-56页 |
5.1.2 确认危机 | 第56-57页 |
5.1.3 调入资源 | 第57-58页 |
5.1.4 隔离危机 | 第58-59页 |
5.1.5 控制危机 | 第59-61页 |
5.1.6 解决危机 | 第61页 |
5.1.7 危后寻机 | 第61-62页 |
5.2 营销渠道危机的修复与再开发 | 第62-66页 |
5.2.1 认识渠道危机的修复管理 | 第63-64页 |
5.2.2 渠道危机修复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64-65页 |
5.2.3 渠道危机预控与预警系统的再开发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9-70页 |
声明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