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胆固醇检测的意义和方法 | 第9-18页 |
1.1 生物传感器概述 | 第9-11页 |
1.2 胆固醇检测的意义 | 第11-13页 |
1.2.1 胆固醇检铡与糖尿病的关系 | 第11-12页 |
1.2.2 胆固醇检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 第12-13页 |
1.3 胆固醇检测方法及其发展 | 第13-18页 |
1.3.1 比色法 | 第13-14页 |
1.3.2 荧光法 | 第14-15页 |
1.3.3 电极法 | 第15-18页 |
第二章 丝网印刷碳电极全血总胆固醇生物传感器的研制 | 第18-38页 |
2.1 酶电极基本原理 | 第18-24页 |
2.1.1 电极型酶电极与电子介体 | 第19-20页 |
2.1.2 酶固定化技术 | 第20-21页 |
2.1.3 酶电极的特性 | 第21-23页 |
2.1.4 酶电极的影响应用机理 | 第23-24页 |
2.2 丝网印刷碳电极全血总胆固醇生物传感器的构造 | 第24-26页 |
2.3 实验 | 第26-29页 |
2.3.1 实验原理 | 第26-27页 |
2.3.2 试剂和仪器 | 第27页 |
2.3.3 实验过程 | 第27-29页 |
2.4 酶电极影响因素的分析和优化 | 第29-35页 |
2.4.1 电子介体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第29-31页 |
2.4.2 酶量的优化 | 第31-32页 |
2.4.3 缓冲液pH值的优化 | 第32页 |
2.4.4 温度条件的优化 | 第32-33页 |
2.4.5 工作电位的优化 | 第33页 |
2.4.6 亲水聚合物CMC浓度的优化 | 第33-34页 |
2.4.7 酶保活剂对传感器寿命的优化 | 第34-35页 |
2.5 丝网印刷碳电极全血总胆固醇生物传感器的性能 | 第35-37页 |
2.5.1 临床实验 | 第35-36页 |
2.5.2 干扰实验 | 第36页 |
2.5.3 重复性实验 | 第36-37页 |
2.6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碳纳米管修饰碳电极的胆固醇生物传感器 | 第38-52页 |
3.1 碳纳米管简介 | 第38-40页 |
3.2 碳纳米管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第40-45页 |
3.2.1 利用碳纳米管改善生物分子的氧化还原可逆性 | 第40-41页 |
3.2.2 利用碳钠米管降低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电位 | 第41-42页 |
3.2.3 利用碳钠米管固定化酶 | 第42页 |
3.2.4 利用碳纳米管进行直接电子传递 | 第42-44页 |
3.2.5 碳钠米管在电子鼻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3.3 碳纳米管修饰的胆固醇生物传感器 | 第45-51页 |
3.3.1 碳钠米的制备和酸化 | 第45-46页 |
3.3.2 碳纳米管修饰碳片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 第46-49页 |
3.3.3 碳纳米管修饰胆固醇传感器的响应和机理分析 | 第49-51页 |
3.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导电聚吡咯胆固醇生物传感器 | 第52-73页 |
4.1 导电聚吡咯概述 | 第53-57页 |
4.1.1 导电聚吡咯的结构 | 第53-54页 |
4.1.2 导电聚吡咯的导电机理 | 第54-55页 |
4.1.3 导电聚吡咯的合成 | 第55-57页 |
4.2 聚吡咯固定酶分子的原理 | 第57-59页 |
4.2.1 聚吡咯的掺杂与去掺杂 | 第57-59页 |
4.2.2 酶分子在聚吡咯中的固定 | 第59页 |
4.3 聚吡咯-酶传感器的制作方法 | 第59-62页 |
4.3.1 直接聚合-沉积法 | 第60-61页 |
4.3.2 聚合-再固定法 | 第61-62页 |
4.4 实验 | 第62-65页 |
4.4.1 实验原理 | 第62-63页 |
4.4.2 试剂和仪器 | 第63页 |
4.4.3 实验过程 | 第63-65页 |
4.5 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讨论 | 第65-72页 |
4.5.1 聚吡咯-胆固醇氧化酶电极的响应 | 第65-66页 |
4.5.2 酶浓度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 | 第66页 |
4.5.3 吡咯浓度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 | 第66-68页 |
4.5.4 聚合电量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 | 第68-69页 |
4.5.5 聚合溶液pH值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 | 第69页 |
4.5.6 LiClO_4对聚合的影响 | 第69-71页 |
4.5.7 聚合电位对传感器响应的影响 | 第71-72页 |
4.6 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研究生期间参加项目与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