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前言 | 第6-11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7页 |
| (二) 有关课程资源开发及其研究的综述 | 第7-9页 |
| (三) 农村地区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分析 | 第9-11页 |
| 一、 有关农村地区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及开发利用的涵义 | 第11-13页 |
| (一) 概念的界定与研究任务 | 第11-12页 |
| (二) 研究对象的特点 | 第12-13页 |
| 二、 农村地区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层次 | 第13-15页 |
| (一) 促进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 | 第13-15页 |
| 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第13-14页 |
| 2 、在生活中理解历史,在历史中体验生活 | 第14页 |
| 3 、促进探究式学习的开展 | 第14页 |
| 4 、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 第14-15页 |
| 5 、形成乡土文化精神 | 第15页 |
| (二) 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 第15页 |
| (三) 带动特色学校的形成 | 第15页 |
| 三、 农村地区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与策略 | 第15-34页 |
| (一) 通过课内生成体验性知识开发利用农村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 | 第15-21页 |
| 1 、从课文延伸到现实的由古及今辐射策略 | 第16-18页 |
| 2 、从生活化现实问题出发的由今溯古策略 | 第18-20页 |
| 3 、课内生成开发必须注意的问题 | 第20-21页 |
| (二)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发利用农村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 | 第21-34页 |
| 1 、家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由近及远扩展的开发策略) | 第21-24页 |
| 2 、民俗风情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分期分批的开发策略) | 第24-28页 |
| 3 、文物胜景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从有形到无形的开发策略) | 第28-31页 |
| 4 、家乡面貌变化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分级分类的开发策略) | 第31-34页 |
| 四、 农村地区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 第34-38页 |
| (一) 乡土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 第34-35页 |
| (二) 开放性与针对性相结合原则 | 第35-36页 |
| (三) 教育开发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原则 | 第36页 |
| (四) 学生自主探究开发与教师价值导向相结合原则 | 第36-37页 |
| (五) 乡与国、近与远对立统一原则 | 第37-38页 |
| (六)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8页 |
| 五、 农村地区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因素及机制 | 第38-41页 |
| (一) 因素:开发的力量及环境 | 第38-40页 |
| 1 、学校是农村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力量 | 第39页 |
| 2 、乡村或社区是农村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环境 | 第39页 |
| 3 、家庭是农村生活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支持力量 | 第39-40页 |
| (二) 机制: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效互动 | 第40-41页 |
| 1 、建立学校与社会的互动机制 | 第40-41页 |
| 2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互动机制 | 第41页 |
| 六、 结论 | 第41-43页 |
| 附录一: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第45-47页 |
| 附录三:调查统计 | 第47-48页 |
| 附录四:研究大事 | 第48-49页 |
| 附录五: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 | 第49页 |
| 附录六:本课题实验学校师生收集的部分课程资源(目录) | 第49页 |
| 附录七:部分教学案例(目录) | 第49-50页 |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