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13页
1 文献综述第13-45页
   ·多环芳烃污染及其修复研究进展第13-19页
     ·多环芳烃的结构和性质第13页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的分布与迁移第13-16页
     ·多环芳烃的毒性第16-17页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检测第17页
     ·我国多环芳烃土壤污染现状第17-18页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修复第18-19页
   ·多环芳烃的生物修复第19-30页
     ·影响多环芳烃生物修复的因素第19-28页
     ·提高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率的方法第28-30页
   ·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第30-36页
     ·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的效果第30-31页
     ·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途径第31-33页
     ·影响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主要因素第33-35页
     ·植物修复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丛枝菌根真菌真菌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第36-44页
     ·丛枝菌根真菌促进植物的定植和生长第36页
     ·丛枝菌根真菌促进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第36-41页
     ·影响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中作用的因素第41-43页
     ·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领域的第43-44页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44-45页
2 材料和方法第45-65页
   ·试验材料第45-48页
   ·试验方法第48-64页
     ·土壤可持水量的测定第48页
     ·土壤悬浊液的制备第48页
     ·血球计数板法测定土壤悬浊液中微生物总量第48-49页
     ·植物茎叶和根干重的计算第49页
     ·丛枝菌根真菌的丰度和侵染率的计算方法第49-51页
     ·植物组织中磷素的提取第51页
     ·植物根表和体内多环芳烃的检测第51-52页
     ·土壤中可培养的多环芳烃降解菌量测定(MPN)第52-53页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结构的测量-分子生物学方法第53-64页
     ·PAH的检测第64页
   ·数据统计第64-65页
3 植物种类和丛枝菌根真菌对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植物降解的影响第65-75页
   ·引言第65-66页
   ·材料与方法第66-67页
     ·供试土壤第66页
     ·实验设计第66-67页
     ·分析方法第67页
   ·实验结果第67-71页
   ·讨论第71-74页
     ·多环芳烃的去除第71-72页
     ·植物在多环芳烃降解中的作用第72-73页
     ·丛枝菌根真菌在植物修复中的效果第73-74页
   ·小结第74-75页
4 水分和磷浓度对植物-丛枝菌根真菌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影响第75-84页
   ·引言第75-76页
   ·材料和方法第76-77页
     ·供试土壤第76页
     ·实验设计第76-77页
     ·分析方法第77页
   ·结果第77-81页
     ·植物生物量第77-78页
     ·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第78页
     ·植物茎叶磷含量第78-79页
     ·不同组分中多环芳烃的去除率第79-80页
     ·土壤中细菌和多环芳烃降解菌的数量第80-81页
   ·讨论第81-83页
   ·小结第83-84页
5 植物和无植物体系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对菲、芘和二苯并蒽的降解第84-94页
   ·引言第84-85页
   ·材料和方法第85-86页
     ·实验1设计方案第85-86页
     ·实验2设计方案第86页
   ·实验结果第86-91页
     ·实验1结果第86-87页
     ·实验2结果第87-91页
   ·讨论第91-93页
   ·小结第93-94页
6 根内球囊菌和摩西球囊菌对菲和二苯并蒽植物修复的影响第94-102页
   ·引言第94-95页
   ·材料与方法第95-96页
   ·实验结果第96-99页
     ·植物生物量和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第96-97页
     ·多环芳烃去除率第97-98页
     ·土壤中微生物第98-99页
   ·讨论第99-100页
     ·丛枝菌根真菌在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第99-100页
     ·多环芳烃毒性及其降解率第100页
   ·结论第100-102页
7 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紫花苜蓿和酥油草单独培养或混合培养对多环芳烃的去除效果第102-106页
   ·引言第102页
   ·实验设计第102-103页
   ·结果与讨论第103-105页
   ·小结第105-106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06-109页
   ·主要结论第106-107页
   ·研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第107页
   ·展望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27页
创新点摘要第127-128页
附录第128-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作者简介第131-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污水处理过程模拟及系统软件开发
下一篇:NiAl类水滑石衍生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氧化SO2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