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反式大视场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的设计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5页 |
| ·课题介绍 | 第10-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 ·星敏感器的种类 | 第11-12页 |
| ·星敏感器的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 ·国内外有关星敏感器光学系统的报道 | 第1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星敏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15-21页 |
| ·恒星的相关知识 | 第15-16页 |
| ·恒星的星等和光谱 | 第15-16页 |
| ·第二赤道坐标系 | 第16页 |
| ·星敏感器姿态测量原理 | 第16-17页 |
| ·星图识别和导航星星表 | 第17-19页 |
| ·星图识别的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 ·导航星星表的建立 | 第18-19页 |
| ·星敏感器的工作过程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确定星敏感器光学系统指标 | 第21-30页 |
| ·设计指标的确定 | 第21-27页 |
| ·通光孔径的确定 | 第21-22页 |
| ·视场角和焦距 | 第22-25页 |
| ·像面弥散斑大小及形状 | 第25-26页 |
| ·光谱范围和中心波长的选择 | 第26页 |
| ·设计指标的计算 | 第26-27页 |
| ·成像质量的评价方法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折反式大视场星敏感器光学系统设计 | 第30-44页 |
| ·反射系统结构形式的选择 | 第30-34页 |
| ·Schwarzschild系统的历史和应用 | 第34-35页 |
| ·Schwarzschild系统象差分析 | 第35-36页 |
| ·设计过程 | 第36-38页 |
| ·设计结果 | 第38-39页 |
| ·像质评价 | 第39-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