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绪论 | 第13-3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30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30-34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4-36页 |
六、创新之处 | 第36-38页 |
第一章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起源与“学者时代” | 第38-65页 |
第一节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起源 | 第38-44页 |
一、大学教师学术职业化的早期历程 | 第38-41页 |
二、学术休假:起源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 第41-44页 |
第二节 “学者时代”(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 第44-61页 |
一、“学者时代”前期(19世纪下半叶至二战) | 第44-53页 |
二、“学者时代”后期(二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 第53-61页 |
第三节 “学者时代”大学教师发展的特点 | 第61-63页 |
一、大学教师发展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 | 第62页 |
二、大学教师发展以教师的自我发展为主 | 第62-63页 |
三、大学教师发展具有自发性 | 第63页 |
第四节 对“学者时代”大学教师发展的评价 | 第63-65页 |
第二章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教学者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 第65-99页 |
第一节 处于危机之中的美国高等教育 | 第65-69页 |
一、高等教育危机的根源 | 第65-66页 |
二、高等教育危机的表现 | 第66-69页 |
第二节 大学教师发展的兴起 | 第69-82页 |
一、大学教师发展兴起的直接动力 | 第69-73页 |
二、大学教师发展观念的形成 | 第73-76页 |
三、大学教师发展机构和项目的涌现 | 第76-80页 |
四、全国性组织的建立 | 第80-82页 |
第三节 大学教师发展典型案例分析 | 第82-89页 |
一、孟菲斯州立大学案例 | 第82-86页 |
二、湖城社区学院案例 | 第86-88页 |
三、比较与初步分析 | 第88-89页 |
第四节 “教学者时代”大学教师发展的特点 | 第89-93页 |
一、大学教师发展从目标到内容都指向教学发展 | 第90-92页 |
二、大学教师发展资金来源以校内预算为主,校外资助为辅 | 第92-93页 |
第五节 对“教学者时代”大学教师发展的评价 | 第93-99页 |
一、进步性 | 第94-96页 |
二、局限性 | 第96-99页 |
第三章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发展者时代”(20世纪80年代) | 第99-130页 |
第一节 大学教师发展的背景 | 第99-107页 |
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 | 第99-100页 |
二、大学科研的复兴 | 第100-102页 |
三、高等教育质量问责之声不断高涨 | 第102-103页 |
四、大学教师:一种濒危的国家资源 | 第103-107页 |
第二节 大学教师发展观念的更新 | 第107-110页 |
第三节 大学教师发展实践的飞跃 | 第110-125页 |
一、大学教师发展机构和项目的增多 | 第111-113页 |
二、大学教师发展的多维呈现 | 第113-116页 |
三、大学教师发展针对性的加强 | 第116-121页 |
四、“为了发展而发展”——大学教师发展实践者发展 | 第121-123页 |
五、大学教师发展服务公司的出现 | 第123-125页 |
第四节 “发展者时代”大学教师发展的特点 | 第125-127页 |
一、关注大学教师作为“职业中发展着的人”的需要 | 第125-126页 |
二、注重通过评估促进大学教师发展 | 第126-127页 |
第五节 对“发展者时代”大学教师发展的评价 | 第127-130页 |
第四章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全纳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130-167页 |
第一节 大学教师发展的背景 | 第130-136页 |
一、学生成分及需求多样化 | 第130-132页 |
二、学术职业更新换代 | 第132-135页 |
三、新技术扩张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大学教师全面发展观念的形成 | 第136-138页 |
一、“多元学术观”的提出 | 第136-137页 |
二、全面发展观念的形成 | 第137-138页 |
第三节 大学教师发展实践的繁荣 | 第138-160页 |
一、扩张与结盟 | 第138-142页 |
二、新领域的开拓 | 第142-160页 |
第四节 “全纳时代”大学教师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 第160-165页 |
一、大学教师发展职前、职后一体化 | 第160-161页 |
二、注重为大学教师发展提供适宜的组织环境 | 第161-162页 |
三、注重合作与交流 | 第162-163页 |
四、大学教师发展基层化 | 第163-165页 |
第五节 对“全纳时代”大学教师发展的评价 | 第165-167页 |
结语 | 第167-176页 |
附录 | 第176-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96页 |
后记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