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1-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鱼类的雌核发育和同工酶研究概况 | 第10-16页 |
1 鱼类的雌核发育 | 第10-14页 |
·鱼类的生殖方式 | 第10页 |
·天然雌核发育鱼类的种类 | 第10-11页 |
·雌核发育鱼类的染色体组成 | 第11页 |
·雌核发育鱼类的细胞学 | 第11-13页 |
·天然雌核发育型卵子的发生 | 第12页 |
·雌核发育的受精生物学 | 第12-13页 |
·异精雌核发育方式和异精效应 | 第13-14页 |
2 鱼类的同工酶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同工酶的概念 | 第14-15页 |
·同工酶技术在鱼类中的应用 | 第15页 |
3 本研究的目标 | 第15页 |
4 本研究的内容 | 第15-16页 |
·同源和异源精子激发彭泽鲫雌核发育子代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 第15页 |
·三种鲫鱼品系之间同工酶比较研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同源和异源精子激发彭泽鲫雌核发育子代同工酶比较研究 | 第16-3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7-19页 |
·材料来源 | 第17页 |
·胚胎父母来源 | 第17页 |
·子代及其双亲来源 | 第17页 |
·“受精”组合 | 第17页 |
·样品制备 | 第17-19页 |
·胚胎样品制备 | 第18-19页 |
·父母本和子代样品制备 | 第19页 |
·血清样品的制备 | 第19页 |
·组织酶液的制备 | 第19页 |
·电泳、染色及固定 | 第19页 |
·拍照、模式图的绘制及命名 | 第19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9-33页 |
·同源和异源子代胚胎发育过程中同工酶比较研究 | 第19-26页 |
·同源和异源子代的胚胎发育时序 | 第19-20页 |
·乳酸脱氢酶(LDH,EC1.1.1.27) | 第20-22页 |
·苹果酸脱氢酶(MDH,EC1.1.1.37) | 第22-23页 |
·苹果酸酶(ME,EC1.1.1.40) | 第23-24页 |
·酯酶(EST,EC3.1.1.1) | 第24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EC1.15.1.1) | 第24-26页 |
·异精激发彭泽鲫雌核发育各组合后代的生长情况比较 | 第26-27页 |
·丰产鲫及其双亲同工酶比较研究 | 第27-33页 |
·酯酶(EST,EC3.1.1.1) | 第27-28页 |
·苹果酸脱氢酶(MDH,EC1.1.1.37) | 第28-29页 |
·苹果酸酶(ME,EC1.1.1.40) | 第29-30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EC1.15.1.1) | 第30-31页 |
·乳酸脱氢酶(LDH,EC1.1.1.27) | 第31-32页 |
·血清蛋白(serum protein) | 第32-33页 |
·肌肉蛋白(muscle protein) | 第33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33-37页 |
·关于异精激发彭泽鲫雌核发育的效应分析 | 第33-35页 |
·不同精子激发彭泽鲫雌核发育子代的生长情况分析 | 第35页 |
·丰产鲫与其父母本不同组织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 第35-36页 |
·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表达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三种鲫鱼品系之间同工酶比较研究 | 第37-47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材料 | 第37页 |
·方法 | 第37页 |
·电泳、染色及固定 | 第37页 |
·拍照、模式图的绘制及命名 | 第37-38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8-43页 |
·乳酸脱氢酶(LDH,EC1.1.1.27) | 第38-39页 |
·苹果酸脱氢酶(MDH,EC1.1.1.37) | 第39-40页 |
·苹果酸酶(ME,EC1.1.1.40) | 第40-41页 |
·酯酶(EST,EC3.1.1.1) | 第41-42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EC1.15.1.1) | 第42-43页 |
·肌肉蛋白(muscle protein) | 第43页 |
3 分析与讨论 | 第43-47页 |
·关于彭泽鲫的倍性问题 | 第43-44页 |
·彭泽鲫和银鲫的关系探讨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