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 有关校长职级制基本概念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有关校长职级制运行成效的研究 | 第11页 |
(三) 有关校长职级制现存问题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四) 有关校长职级制完善措施的研究 | 第12页 |
(五)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第12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一) 校长职级制 | 第12页 |
(二) 校长专业化 | 第12-13页 |
(三) 人事管理制度 | 第13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 文献法 | 第13页 |
(二) 比较法 | 第13页 |
注释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校长职级制的改革背景以及实施意义 | 第15-21页 |
一、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改革背景 | 第15-18页 |
(一) 传统校长人事管理体制在实践中的问题 | 第15页 |
(二) 校长职级制的政策导向及改革实践 | 第15-16页 |
(三) 校长职级制的理论依据 | 第16-18页 |
二、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意义 | 第18-19页 |
(一) 对校长自身发展的意义 | 第18-19页 |
(二) 对学校发展的意义 | 第19页 |
(三) 对教师发展的意义 | 第19页 |
注释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实践探索 | 第21-31页 |
一、 校长职级制的实施模式 | 第21-26页 |
(一) 职级序列设定与职级比例控制 | 第21-22页 |
(二) 职级对象 | 第22页 |
(三) 职级评定资格 | 第22-23页 |
(四) 职级考评 | 第23-24页 |
(五) 考评年限与职级晋升 | 第24页 |
(六) 校长的职级待遇 | 第24-26页 |
二、 校长职级制实施的成效 | 第26-27页 |
(一) 从学校发展角度来看 | 第26页 |
(二) 从校长的自身发展角度来看 | 第26页 |
(三) 从干群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 | 第26页 |
(四) 从校长的管理角度看 | 第26-27页 |
三、 校长职级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 第27-30页 |
(一) 在校长职级制的认识上存在偏差 | 第27页 |
(二)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实施对象不统一 | 第27页 |
(三) 注重校长职业专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校长个人专业化的发展 | 第27-28页 |
(四) 校长职级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刚性指标 | 第28页 |
(五) 校长职级制的考评体系不够完善 | 第28-29页 |
(六) 相应的制度体系的建设比较滞后 | 第29-30页 |
注释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完善校长职级制的建议及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31-43页 |
一、 完善校长职级制的建议 | 第31-40页 |
(一) 加强对校长职级制的理论研究 | 第31页 |
(二) 明确界定校长职级制的实施对象 | 第31-32页 |
(三) 加强校长培训以促进校长个体专业化发展 | 第32-34页 |
(四) 加强校长职级制的弹性化管理 | 第34-35页 |
(五) 完善校长职级制的考评体系 | 第35-36页 |
(六) 完善校长管理的配套制度 | 第36-40页 |
二、 对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40-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